地方高师院校是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培养基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由此,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自2019年1月开始组建了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实验区,打通地方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协同发展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互促,助推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着力破解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五大难题”。 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破解引领服务“先天不足”问题。地方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需要找到一个有效承载体,而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在服务基础教育时存在几点不足:人才培养规格与基础教育的人才需求有差距,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师基本功要求有差距,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服务基础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差距。为此,学校结合自身“师范性、民族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师范底色、民族特色、应用型新色”的办学特色,构建了大学(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中小学(School)三方协同育人平台(U-G-S)的创新思路,力求突破传统单一服务或“多边”合作的局限,在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协同育人和创新研究等方面形成合力。 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破解引领服务“无从下手”问题。基于实践需求,学校正式开启构建U-G-S协同发展平台的探索之路。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实验区成立于2019年1月,6年来学校与各实习基地校、创新实验基地校积极发挥主体功能,截至2025年4月,学校“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实验区”已发展到17家,与中小学幼儿园签订的“创新实验基地校”达到30所,“实习基地校”140所,聘请实习基地学校校长担任客座教授140人。通过岗位互换、师资互聘、协同教研等交流互动,学校师范生培养质量和各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教师教育协同实验区的平台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协同共赢发展机制也逐步完善。 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破解引领服务“内功不强”问题。在各实验区教体局统筹下,学校与中小学(幼儿园)双向奔赴,力求创生耦合度提升、资源整合度强化、主体参与度深化的协同发展新样态。 一是做实教体局协调统筹的核心作用。学校与教体局开展合作,教体局负责征集、分配各实习基地校实习生,协调带队教师、学科教师的检查指导,定期会同地方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校开展专题座谈会等。二是做实师范生职前过程培养。学校先后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新师范”行动计划,构建了“师德聚能、教学提能、育人赋能、发展释能”乡村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三维四段”实践教学体系等。三是做实师范生能力考核的强基工作。学校建有5000余平方米且功能齐全的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师范生技能(三字一话一技术)考核在学校贯穿大学四年,人人需要过关。各二级学院打造“一院一赛、一院一品”的学科竞赛,让师范生在专业竞赛中“磨形炼性”。四是做实师资双向培养的挂职锻炼。一方面,学校鼓励高校教师“走下去”,深入中小学一线挂职;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将基础教育名师“请进来”,依托国培省培项目,做好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五是做实创新实验基地校的示范引领。为更好地深化U-G-S合作,学校将师范生见习、实习工作下沉到各二级学院,每个二级学院与创新实验基地校签约结对,协同做好创新实验基地校工作。 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破解引领服务“创新不够”问题。学校以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实验区为载体,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组建若干基础教育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对接一所或多所中小学,深入一线进行教学诊断,实施“大、中、小、幼”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地方高师院校引领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一是推进“新师范”建设。学校专门出台《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意见》《新师范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等文件,在河北省内率先提出“新师范”建设理念,完整构建了新型师范的本体逻辑和优化路径,重构了基于产出导向的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加强教育学科建设。依托国家民委教育学重点学科的优势特色,深入探讨学科发展关键问题,提出并尝试开展创新解决方案,进一步凝练学科建设方向,组建学科团队,推动学科成果产出与学科团队成长的双重提升,实现学校整体统筹推进与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聚焦一流师范专业建设。学校现已构建以小学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点为引领、15个省一流专业点为示范的师范专业建设体系。四是深度融入中小学。通过挂职、互聘和协同科研等举措,高校与中小学形成了良性的互助、互补关系,高校教师在一线实践中丰富了对中小学教学改革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为高校课程建设和科研攻关提供了鲜活素材。 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破解引领服务“抓手不多”问题。多年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牢牢依托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实验区平台,秉持“双向奔赴、协同提质”原则,通过“论坛聚力、岗位互换、师资互聘、协同教研、联动指导、助力解难”等六大抓手,有效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论坛聚力。学校已连续举办五次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大会,围绕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化、新课标新课改新教材、弘扬教育家精神等主题,汇集各方力量,通过研讨交流,推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二是岗位互换。高校教师将丰富的挂职实践经验反馈给高校,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研究更贴合实际;中小学教师将教研中获得的前沿教育理论带回中小学,助力中小学教学改革。三是教师互聘。地方高师院校通过聘任基础教育名师担任客座教授,补强实践教学能力,基础教育学校通过聘请高校学科专家组建教改智囊团,致力于构建高校专家引领示范、骨干教师实践转化、青年教师跟岗研修的立体成长模式。四是教研协同。学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教材编写与课堂研讨,合作科研攻关,破解教育难题。五是联合指导。学校携手中小学教师共同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实习指导平台、论文指导平台。通过双导师制,针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提供全面、具体、落地的指导。六是助力解难。学校依托U-G-S平台构建教师成长支持体系,推动教师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探索并实施的U-G-S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成为新时代引领承德区域内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成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和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推手。未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将继续完善U-G-S协同发展平台,探索更多创新性的合作模式,通过持续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深度合作,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分别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