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已成为促进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面对全球中文学习需求的多元化,传统单一化育人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复合型中文教师的需求,育人模式的创新与优化至关重要。西安外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积极探索,构建并实践了以汉语本体与文学素养、“英语+”外语能力、中华才艺、教学技能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本科培养创新模式,为培育具备扎实功底、全球视野、文化自信与卓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开辟了新路径。     夯实汉语本体与文学素养。汉语本体知识与文学素养是国际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文心雕龙·事类》有言:“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学贫者,迍邅于事义;才馁者,劬劳于辞情。”这句话说明,没有“内功”的支撑外在的浮华都是徒劳的。“内功”不足,即便“招式”再生动,也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核心课程,学校系统性地奠定语言理论基础,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这些课程不仅传授语言本体知识,更注重衔接国际中文教育的实际需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未来教学实践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并整合知识,逐步建立清晰的教学思维框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量运用真实语言教学实例和深入案例分析,促使学生的学习视角发生转变,使他们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成长为具备主动传播意识和知识建构能力的教学主体。     深厚的文学素养是树立文化自信与实现有效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精神根基。学校课程体系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等关键内容。通过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与赏析,学校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传统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崇高敬意。唯有建立起深刻的文化认同感,学生才能在未来将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学积淀与跨文化交际的智慧融会贯通,最终胜任“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成为传递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自信且高效的传播者。     打造“英语+”复合型外语能力。国际中文教育的本质是跨文化交际,外语能力是实现有效沟通的核心工具。即便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有观点认为语言技能已被技术替代,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完美实现仍高度依赖于语言习得与应用的深度掌握。人工智能系统缺乏情感传递与文化感知能力,因此无法达成人类所需的跨文化交流的深度互动效果。学校创新构建“英语+第二外语”复合能力培养体系,不仅要求学生修读大学英语、英语基础写作、英语视听说等课程,还要求学生选择日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第二外语课程,打造“英语+”复合型外语能力,为学生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培养区域化教学能力,使其在就业市场中具备显著竞争力。     浸润中华才艺与文化传承。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的传授,更是“以艺通心”的过程。生动、直观的中华才艺是文化传播最富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载体之一。西安外事学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学校将传统文化传播融入育人全过程,课程体系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本原儒学与人文修养”“古琴与音乐修养”等通识课程及小学期特色课程,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本科生和留学生开设了国画与书法、太极拳、古琴、茶艺等课程。这些课程并非简单的文化体验活动,而是融入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的沉浸式学习。学校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中华才艺。这有助于他们未来在海外教学时,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学生,激发其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相得益彰,让中国故事更加可知、可感、可亲。     锤炼国际中文教学实践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西安外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创新建立“校内实训+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级实践体系,将技能培养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校内实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精心设置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及小学期汉语国际教育实训课程,确保学生在系统学习教学理论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实际操练机会。尤为突出的是,本科生有机会深入留学生的汉语课堂,全面观摩学习、担任助教协助课堂管理,并在指导教师监督下尝试部分内容的试讲,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观察细节、学习有效教学方法并锻炼应变能力。协助指导教师进行留学生课堂教学设计是将所学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策划的宝贵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应用,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教学反思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积累扎实经验。     在校外,学生通过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全面参与国际中文教学过程,包括课程规划、教案开发、课堂教学实施及学生反馈评估等环节,从而深入理解教学体系。他们独立承担教学任务,负责设计课堂活动、管理教学进度,并直接接触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样化文化背景学习者,应对语言差异和文化习俗的挑战。通过实战演练,学生有效锻炼了跨文化沟通能力,例如在交流中化解文化误解、促进师生互动;提升课堂管理技能,如维持纪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变能力以应对突发教学事件。在实践中,学生主动发现潜在问题,如教学资源不足或学习者适应困难,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如调整教学策略、引入互动工具或寻求导师指导。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准教师的角色转变,积累真实教学经验,强化专业素养,为未来教育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该模式系统化重构课程体系与实践路径,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新文科建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参照。展望未来,面对全球数字化浪潮与文化本土化发展的双重趋势,国际中文教育需要主动对接、持续优化课程资源库与智能教学平台建设,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构建凸显区域特色与个体差异的人才培养方案。唯有如此,才能高效培育兼具语言能力、跨文化素养、数字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输送人文交流使者,为中华文化的高质量国际传播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从而真正践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重任与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