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高质量发展浪潮中,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以系统思维革新家长会模式,实施看到、给到、听到“三到”工作法,将传统家长会升级为凝聚教育共识、助力生命成长的协同平台,构建起多方联动的育人共同体。 看到:以成长叙事勾勒全景画像,唤醒教育共情。家长会摒弃传统的汇报模式,采用班级成长叙事、作业作品陈列、学生成长档案等立体化呈现方式,让家长看到孩子成长印记。各学校将社团实践、校园活动等场景制作成动态影像集,借助数字手段标注成长关键词展现学生在知识建构、品格塑造、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轨迹。 当家长在视频中看到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实验时的惊叹,在作业中发现逻辑思维的进阶,家校共育自然而然地发生。更重要的是,这种呈现方式打破了家校信息壁垒,让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见证者”。家长在深度理解学校教育理念与实践路径的基础上建立起教育价值认同,为家校协同奠定了基础。 给到:以议题共研破解教育难题,实现智慧共生。家长会讨论交流环节以“精准赋能”为导向,采用“话题众筹、交流研讨、达成共识”三阶互动模式。会前,教师收集家长最关注的教育问题,提炼出“双减背景下学习动力的激发”“青春期亲子沟通艺术”等议题;会上,家长分组研讨,分享经验、剖析案例;会后,班主任和家庭教育指导师进行理论升华与方法提炼。 这种深度对话激活了家长群体的智慧。在关于“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研讨中,有的家长结合实践分享了“番茄钟任务清单”“家庭时间银行”等做法;针对“电子产品管控”难题,家长形成了契约管理与替代活动相结合的解决方案。这种从“问题提出”到“方案生成”的闭环设计,让家长会真正成为家长成长的学习场域。 听到:以开放姿态畅通对话渠道,凝聚协同合力。在意见建议环节构建起“三维倾听”体系:会前与家长委员会充分沟通征集预建议,会中设置“家校面对面”交流专区,会后开通持续反馈通道。如芳林路小学创设“教育合伙人”提案制度,鼓励家长围绕课程建设等提出建议。各学校还建立“分级响应”机制,一般性问题由班主任给予回复,建设性提案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形成“提出—研判—落实—反馈”的全链条处理机制。 这种开放式沟通机制激发了家长的参与热情,家长提出的“家校共读计划”“职业体验日”等建议已转化为部分学校的特色项目。更重要的是,这种深度对话打破了传统家校关系中的权力边界,使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治理的参与者、教育决策的参谋者。当家长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建议被重视,便会主动承担起教育责任,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