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区域观察
运河带上的县中振兴行动
本报记者 孙和保 | 马识宇 路玉琳

    “如何把资源效益最大化”“怎样结合实际找到突破点”……在河北青县第一中学一间会议室里,来自盐山县、南皮县、黄骅市等大运河以东的10所县中的书记校长围绕县中振兴遇到的问题、突围路径等话题展开交流。

    “这样的交流场景已坚持了30年。”本次活动轮值学校,青县第一中学校长戴金强说,“30年时间,学校管理者换了几批,但这一活动在传承中坚持了下来。”

    戴金强说的活动,是“沧州市大运河七县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联谊活动”。

    “七县联谊学校围绕高考改革新趋势、课程政策落地难点等议题,积极分享实践方法、深入探讨破解对策,在凝聚教育共识的同时深化了‘独行快,众行远’的协同发展理念。”青县教育局局长白宏志在“运河带县中振兴论坛暨运河东‘7+3’县域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开幕式上说,“高质量县域高中的发展既需要严管厚爱的管理温度,也离不开创新扎实的实践态度,更要依托校际的深度协作。”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为县中振兴提供了政策指引和行动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沧州市教育局出台教科研引领高质量发展“十大措施”,而传承30年的“大运河七县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联谊活动”开始吸引新的成员学校。“校情有异、优势有别,县中振兴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而是找到就近发展区,这个联谊活动是很好的载体。”新增成员河间市第十四中学校长葛学文介绍说,联谊活动以轮值的方式每年开展两次交流,实现共建共享、抱团取暖。

    在学校管理交流现场,东光县第一中学、黄烨市南大港高级中学和海兴中学等学校书记校长就《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扩资源”“提质量”“强保障”“优生态”“促融通”五大任务展开讨论,围绕学校“双休”落实、“减负提效”“AI课堂”等话题交流了各自的做法。

    课堂是“提质量”的主阵地,向课堂要质量成为10所学校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黄骅中学推行“四线七环六关注”课堂教学模式,在为教师搭建课堂教学脚手架的同时,让课堂从“满堂灌”向“学为中心”转变;黄骅市渤海新区中捷高级中学借助课题研究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课题“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被评为省级资助课题。

    本次活动还邀请沧州市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芳芳为青县第一中学学生带来《极化恒等式在向量问题中的应用》的专题讲座。“数学课还可以这样有趣。”课后学生李润与同伴分享道。

    针对高三备考,10所学校也各自分享了自己的做法。黄骅中学通过强化目标引导与过程督导,确保复习有序推进;南皮县第一中学依据学生学习基础、能力水平与发展潜力三个维度,动态划分学生群体,实现教师分工协作、精准教学;青县第一中学采用三轮推进模式,明确不同复习重点,确保复习循序渐进;盐山中学通过多维监测手段,动态掌握复习进度与效果,及时优化备考策略,同时从师资、后勤、心理辅导等方面提供保障,助力高效复习。

    随着政策的向好,县中振兴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变化:优秀生源留下了,如何培养好;师资学历提高了,怎样用好;数字化时代,学校何为……这些都是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孟村回民中学以民族体育项目为突破口,把孟村“八极拳”引进课堂和训练场,体育成为学校的品牌;河间市第十四中学与第三方合作开发智能体,借助人工智能手段收集数据、分析学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策略,这样的分享话题聚焦、方法明确,为各学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白宏志说,联谊活动为区域内县域高中搭建了交流平台、凝聚了发展共识,也为县中振兴提供了行动方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