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怀着教育憧憬走上讲台,却很快遭遇“下马威”。开学不久的一堂地理课上,有学生提问:“‘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什么意思?”因为对教材不熟、备课不充分,我只含糊回答“形容青藏高原地形”,却没能说清“川”的含义,红着脸站在讲台上,内心羞愧万分。 下课后,我在办公室崩溃大哭。这时,师傅及时伸出援手:“备课前要先抓教参重点”“板书与板图结合更直观”“咱们一起打磨PPT”……师傅的指导点醒了我——想要上好课,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反复琢磨。 自此,我每堂课都全力以赴——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反复斟酌打磨;课上,不断优化改进,力求尽善尽美;课后,及时反思总结,与同事交流心得。一路前行,我终于站稳了讲台。 我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认真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并与同组教师进行交流,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2022年新课标公布时,已是备课组组长的我带头啃下58页的课标,书页布满圈点勾画。我牵头组织组内研讨,分享新课标解读视频与培训笔记,带动大家在互助中吃透课标。大单元教学理念推行后,我先行研究并面向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全体地理教师开设《国家》大单元复习课。为备好这堂课,我熬过无数不眠夜,教案改了十几版,PPT重做多次,试讲十余遍,最终将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为区域教研提供了实践样本。 作为骨干教师,我始终把学校“青蓝工程”的传帮带放在心上,想尽办法指导青年教师。曾有新教师筹备公开课遇到困难,我与她共同梳理课堂主线、丰富内容。因为白天课多事忙,我们便利用下班时间研讨,回家后有了新想法随时通过微信沟通。我一边哄孩子睡觉,一边与她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方法,直到深夜。经过精心打磨,这位教师的公开课最终获得好评,我也在磨课中深化了对教学的理解。 为了保证自己的“创新之源”不枯竭,我时刻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努力掌握学科的核心思想。2021年地理纳入中考后,我深感责任重大。为契合新中考要求,我坚持每周至少做3套各省市的中考题,并对适合吉林省的试题进行标记,同时关注时事动态积累出题素材。在大量做题后,我又牵头组内教师结合长春市中考形势进行新一轮组题、编题。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地理中考成绩在全区遥遥领先。 在教研上,我努力做到研究与理论、实践相结合,并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课题研究结合,牵头申报“在中考背景下地理教研组的建设”“‘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设计与实践的策略研究”等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积极查阅国内外资料,组织课题组教师反复探讨,同时将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深知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保有创新意识,持续加强知识储备,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因此,我时刻保持一颗创新的心,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刚接触“翻转课堂”“智慧教室”等新名词,我立刻上网查资料、学方法,先在自己班级试点。后来学校安装智慧教室,我常常独自研究到深夜,教案改了一版又一版,遇到难题就向区进修学校的老师请教。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我面向全区展示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大洲大洋》翻转课,打响了区域信息化教学探究的“第一枪”,收获一致好评。 从教多年,我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为座右铭,从首课受挫的新手教师成长为站稳讲台、引领教研的骨干教师。这条成长之路,本质上正是深耕创新的修行之路——创新让我跳出“照本宣科”的局限,在解读课标、打磨课程中形成独立的教学认知,实现了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的跨越;创新驱动我将实践难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在教研相长中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完成了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嬗变;创新更让我在传帮带与新技术探索中不断突破自我,在引领他人与适应变革中沉淀专业底气,达成了从“骨干教师”到“引领者”的进阶。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九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