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手机管理重在“导”
宋文杰

    如何管理学生的手机使用,已成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要面对的一道难题。高压管控,常会激起逆反;放任自流,往往贻害自身。

    在“堵”与“放”的焦灼中,一种更具智慧的理念应运而生:管理的核心不在“堵”,而在“导”。

    我校在手机管理中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充分展现“导”的智慧,通过温暖伴“导”、主动引“导”和智慧教“导”,使手机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温暖伴“导”,筑牢学生的“精神防火墙”

    温暖伴“导”的关键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如何让学校冷冰冰的手机管理制度温暖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分三步走。

    一是制定规则,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手机管理大讨论,然后依据教育部手机管理要求,由学生会根据学生大讨论的意见制定学校手机管理制度,让规则出自学生之手。

    二是落实规则,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落实手机管理制度,常态下学生手机不带进校园(有特殊需求的学生除外),回到家里家长监管、学校协助,学生每天可以玩一小时左右的手机,学期末开展手机使用达人秀评选,让那些创新使用者得到嘉奖、规范使用者得到鼓励、不守规矩者得到温暖伴“导”。

    三是复盘辅导,对那些不能遵守手机管理制度的学生实施温暖伴“导”,主要是调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三种关系调整到位,温暖伴“导”的目标就达成了,学生的“精神防火墙”也就筑起来了。

    主动引“导”,激发学生的“发展内驱力”

    当下,将学生与手机完全隔绝,既不现实也非上策。学校要主动引“导”,激发学生的发展内驱力,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到个人发展上,我们采取了一些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成长导师制。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位人生导师,实施双向选择,致力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导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成长档案,实施个性化指导。学校每学期依据学生表现对导师进行评价考核。

    二是提供成长展示台。学校为各类学生提供成长展示平台,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跳蚤市场、志愿者俱乐部等,让学生体验成长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被看见的幸福。

    三是绘制成长图谱。各个班级从五育并举的视角绘制学生成长图谱,学生的成长轨迹清晰地展现在图谱上,激发内驱力的作用不言而喻。

    四是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激发学生的发展内驱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家校深度携手,家校都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的选择,成全孩子的梦想,手机管理是“家校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事项。

    主动引“导”,就是主动作为,通过“导”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发展内驱力,让他们不再迷恋手机。

    智慧教“导”,赋能学生的“数字创造力”

    手机管理,由“禁”到“导”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科学使用,将其从“娱乐玩具”转变为促进全面发展的“学习工具”与“创新平台”。我们有如下做法。

    一是植入“数字素养”课程,从认知模块中揭示算法推荐原理与沉迷机制,让学生从心理学层面理解自身行为,建立“免疫意识”。从工具模块中教授使用各种App,梳理知识,利用备忘录规划时间,借助专业平台进行文献检索与数据分析,将手机打造成“随身的智能学习助手”……

    二是引入课堂教学工具,鼓励各学科教师设计赋能型任务,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手机的高阶功能。每学期,学校设计3天手机进校园活动。在地理课上,学生利用手机GPS和地图软件进行校园定向测绘,将抽象坐标系转化为亲身实践;在语文课上,小组合作拍摄与剪辑“名著新解”微电影,用影像语言诠释经典……

    三是开展手机短视频大赛活动,学校每年的艺术节上会开展手机短视频大赛,基于艺术节展演素材,在规定时间内各自确立主题、形成作品。

    我想,管理手机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找到那个比手机更有吸引力的世界。当家庭用爱经营亲子关系,学校用魅力赢得关注,社会用责任营造环境,我们便能共同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种。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空港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