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位于城乡接合部,在校生3000余人,留守儿童占比45%。曾经,学校照搬“铁腕模式”治校,提出“零手机校园”的口号,进校安检,金属探测仪“上阵”,班主任亲自开包检查……1年来没收手机300余部,但是“屡禁不止”,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几年时间下来,换来3个“没想到”:成绩没提升,问题更多了,师生关系崩了。我意识到:当管理只剩下“堵”,学生就会用“逃”“躲”等来回应了。 鉴于此,我们认为:管理不是目的,引导才是关键。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培养自律意识,而非单纯限制手机使用。因此,学校决定调整手机管理目标,就是8个字——有限带入,科学使用。 一纸公约。新学期开学,学生若想携带手机入校,需要家长填写《手机携带申请表》,经班主任、年级组审批后方可携带。随后该生会收到一份《手机使用说明书》,甲方是学生,乙方是家长,丙方是学校。说明书除了正文外,还附有3份“契约”。一是时间公约:教学区正常上课期间为“静音时段”,带进学校的手机需要放入教室门口的“保险箱”,钥匙由班主任统一管理;二是空间公约:操场、体育馆等公共区域被划为“绿色空间”,允许正常使用手机,但须遵守“两不”原则——不外放、不聚集围观,图书馆、实验室等功能区为“红色空间”,禁止使用手机,一旦违规按校纪处分;三是应急公约:如遇突发情况,学生可随时向班主任申领“应急卡”,持卡可不受时段限制拨打家长电话或亲情号码。 说明书的最后留出由学生手写的“违约后我愿意接受的替代惩罚”。学生脑洞大开,有的写“连续一周打扫教室卫生”,有的写“帮助老师整理办公室”,有的写“做一周班级手机监督管理员”……我们发现,80%的选项与“为集体服务”有关。学生本人亲自写下承诺后,学校课堂违纪率下降了50%。 一门课程。说明书只是一个入口,从“他律”到“自律”,还需要课程的加持。学校将手机作为课堂上的一个重要“教具”写进校本课程,共10课时,分布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学分。初一年级注重“认知”教育:教师把一部旧手机拆成若干零件,让学生了解手机结构,当学生发现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里藏着30亿个晶体管时,发出集体惊呼——原来“好玩”的背后是科技的魅力,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初二年级注重“自我约束”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开展“手机使用利弊辩论赛”“如何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等讨论活动;通过心理健康课,引导学生认识沉迷手机的危害,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通过信息技术课,教学生如何利用手机获取优质学习资源,提升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此外,通过“无手机日”“亲子共读”等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手机依赖”,培养多元爱好,丰富校园生活。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把最爱的App放进“时间锁盒”,坚持21天即可解锁。到期后,许多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需要它。 从最初“简单粗暴”地没收,到现在学生的“零手机依赖”,学生手机违规携带率和平均日使用时长等大幅下降。我们由此反思:教育不是把手机赶出校园,而是把“人”字写进屏幕,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其“消失”,而是“可控”,并逐渐向好。 面对未来,我们仍严阵以待,因为新技术层出不穷,新诱惑接踵而至,但我们始终牢记:比手机更强大的,是自我约束;比信号更强的,是师生信任;比技术更新更快的,是成长本身。 (作者系山东省菏泽市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