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逻辑与机制探索
——读《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有感
戚万学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学校德育变革仍常陷入理想与现实脱节、成效与期待失衡的困境。为何诸多德育改革流于形式?为何精心设计的德育活动难以触及学生心灵?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唐爱民的著作《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以宏阔的社会视野和扎实的理论论证指出,德育变革的症结不在课堂,而在社会。这部48万字的专著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价值观与家庭六个维度,构建了德育变革与社会系统复杂交织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当代中国学校德育变革提供了系统化的分析理论。作为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我对此观点深表认同,且始终认为这部著作不仅厘清了德育变革的核心逻辑,更对当下学校德育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能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破解德育困境提供重要思路。

    由内而外的德育变革视角转向。全书最鲜明的学术贡献,在于突破了“就德育谈德育”的局限,将学校德育变革置于广阔的社会变迁背景下审视。作者开宗明义指出:“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是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这一论断直指长期困扰德育实践的痛点:我们常将德育困境归因于课程设计、教师能力或评价方式等校内因素,却忽略了德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结构与生活的反映与延伸,承载着广泛的社会属性与价值导向。

    这种由内而外的视角转向,突破了教育学界长期以来的“学校中心论”,将德育研究从单纯的教育操作与学校管理,延伸至社会政策、文化氛围、家庭环境以及社会价值观等宏观因素的系统考察。作者据此提出:学校德育必须置于社会系统中理解——德育的每一次改革,都是社会变革的反映;德育改革的每一次停滞,都对应社会结构的掣肘。在这一社会学解释框架下,学校德育被重新定位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中介,而非孤立的校园事务。

    凝练理论体系:联结社会与学校的德育变革逻辑。本书重构了学校德育改革的社会逻辑,强调德育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共生关系。作者指出,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真空,许多德育问题“根源往往在学校系统之外”;即便改革设计精良,若缺乏社会系统的支持也难以取得实效。因此,德育改革需要突破学校自身的局限,从依存的社会系统中汲取资源、寻求路径。

    书中对各社会要素与德育变革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层层递进的论证。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家庭六个维度出发,系统分析了社会因素对学校德育的深层影响,构建起紧密关联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政治环境被视为德育的逻辑前提。政治体制、政策导向及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决定德育的基本属性,也规范其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的合法性与方向性;经济因素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施条件与价值取向;文化维度体现社会文化生态对学生品格形成的滋养作用;社会道德水平直接左右学生的日常行为判断与伦理选择,不良行为与道德冷漠会削弱学校德育的正向引导;社会价值观作为集体意识的体现,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塑造力;家庭作为儿童最初的社会环境,其教育质量直接奠定学生的道德根基。总之,本书通过揭示学校德育与社会基础的内在逻辑,剖析社会与学校的互动机制,为理解学校德育困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解释。

    指引实践方向:从社会基础到教育行动。本书不仅提出了“德育变革回归社会基础”的理论命题,也进一步呈现了“基于社会基础的德育变革路径”的实践方案。作者认为,深化德育变革必须同时推动社会环境改造与社会资源整合,凸显学校、家庭与社区等多方协同的关键作用,从而确保德育实践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在具体路径上,作者提出三项关键思路。其一,合理观照社会生活。学生的道德成长不能仅依赖课堂与书本,必须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锤炼与生成。学校德育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使他们在体验、观察与交往中形成真正的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认同。其二,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学校应充分开发社区、企业、媒体与网络等资源,使其成为德育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并通过跨领域协作提升教育效能。其三,建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政策、制度与文化层面的协同,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德育生态,为学校德育提供稳定的外部保障与制度支撑。三者共同指向学校德育回归社会生活的变革逻辑:德育不应局限于校园封闭空间,而应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持续实践。

    在社会基础上重构德育变革。总之,《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以深刻洞察、系统分析和务实建议,为破解德育改革困境提供了钥匙。它让我们重新看到学校德育的希望,只要教育者直面社会的复杂现实,善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道德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寻求教育意义,德育便仍拥有穿透人心、引领时代的可能。

    本书以厚重的学理底色与现实关怀,为理解和推进学校德育变革提供了清晰的社会逻辑。自出版以来,该书迅速成为德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书中“学校德育变革需要植根社会基础”的核心观点,不仅拓展了理论视野,也为一线教育实践提供了具体指引。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