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做‘纹印部落’?”我的回答始终如一:“因为美育不该只停留在课本里,而应当被触摸、被理解、被重新创造。”
过去这一年,我与学生共同踏上一段从传统纹样到数智化美育、从手工创作到云上展示、从在校园中搭建纸箱到登上全国展台的美育旅程。其间,我对美育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美育,从来都是一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实践。
2024年初春,我背起相机踏上了纹样溯源之旅。在广西壮乡,我轻抚绣片上的太阳纹,聆听老人讲述“万物有纹”的古老智慧;在云南甲马作坊,我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握刀刻版;在河南博物院,我拍摄汉代瓦当上的青龙白虎,震撼于古人如何以简练线条勾勒磅礴意象;而在南通的蓝印花布工坊,我记录下从刻版到染色的12道工序……有人问我,为何非要这样奔波?只因我深信,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二传手”,只有亲手触摸过纹路的肌理,闻过墨香,见过匠人手上的老茧,我才能把文明的温度真实地带进课堂。
回到学校,我们将采集而来的纹样素材整理成“纹样密码”课程,并构建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纹样考古课”让学生像侦探一样解读纹样背后的故事;“版印工坊课”让学生亲手雕刻、印制,体验“从手到心”的创造过程;“人工智能实验室”课程帮助他们用数字工具生成“未来的纹样”,并将其转化为实物。有个学生在完成作品后告诉我:“孙老师,我刻的这只鸟与汉砖上的不一样——它多了一双翅膀,因为我想让它飞得更远。”那一刻我明白:纹样已不再是静止的标本,它在学生手中真正“活”了过来。
我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表达的空间形式。在尝试多种材料之后,我们最终选定了环保、轻便、可折叠的蜂窝瓦楞纸。我和学生一起画图纸、测承重、设计卡扣结构。过程中,我们发现纸箱可以拼成展墙、架构顶棚、镂空陈列,每一个箱体都是一件作品,每一次组合都是一次再创造。其间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学生总是充满热情地说:“让我们再试一次!”最终,我们共同搭建起一个完全由学生自主创作的移动工坊。一名学生在组装时忽然开口:“我知道为什么古人要在陶器上画漩涡纹了,因为他们想让水流进心里。”这句话让我瞬间动容——美育真正的魅力不就藏在这句话里吗?
这一年,我逐渐褪去“教书匠”的匠气,成为美的“引路人”——不仅是美的采集者、文化的转译者,更是空间的共建者、成果的传播者。我和学生一起跪在地上拼装纸箱,一起讨论结构设计,一起将作品通过“云上书屋”推向更广阔的天地。当我们得知“纹印部落”荣获全国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时,学生激动不已:“这是我们亲手建的!”
对我而言,更大的收获是那些悄然发生的改变:曾经不敢举手的学生如今能从容地向上百人讲解自己的设计;总说“不会画画”的学生在人工智能辅助下找到了创作的信心;一群学生在工坊里从早忙到晚,却无人喊累,他们说:“我们是在建造自己的世界。”
如今,我们仍在不断丰富“纹印部落”的内涵:尝试用回收塑料制作新材料,用丝网工艺实现“小小艺术家定制”,开发纹样增强现实(AR)滤镜,策划下一场“纹样行走课”……
有人问我,这样的奔波累吗?当然累。但当你看见学生因刻出人生第一道流畅的线条而欢呼,当你听见他们说“原来我也能创造美”时,那种幸福足以抵消所有疲惫。
美育,从来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它的意义在于塑造完整的人——能理解文化、表达自我、共创未来的人。我愿永远做美的引路人,引导学生穿越时空,触摸文明的温度;陪他们从一刀一痕开始搭建属于自己的世界。教师能留给学生的最好礼物,不是技巧,也不是知识,而是一颗能发现美、相信美、创造美的心。
————————————————
孙智明,江苏省南通市虹桥小学校美术教师,教育部艺术工坊一等奖主持人,教育部“国培计划”讲师,江苏省十佳辅导员,《校外美术》执行主编;出版专著《舞捣——儿童创意画美术美术教程》《从指尖到心灵——儿童综合材料美术教程》《纸有童话——儿童剪纸故事课程》;教学成果《纹印部落——一所新村小学从纹样到文明的学生美育实践行动》获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