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书法教学往往存在理念断层、重技巧轻文化、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浙江省杭州市紫阳小学的书法教师尝试采用“一字研究”的跨学科教学方式,以单个汉字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书法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鹿”字的教学为例,课程围绕“一字之史”“一字之形”“一字之法”“一字之创”四个环节,融合语文、体育、美术等学科知识,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书法学习体验。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也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民族文化,激发他们对汉字的热爱,同时展现跨学科融合的魅力。 语文唤醒文化感知。课程伊始,教师从古诗词中选取与“鹿”相关的优美诗句,如“瑞鹿呦呦衔凤色,一秋佳景自无穷”“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 学生在古琴伴奏中吟诵诗句,仿佛穿越到古代山林,目睹鹿群活泼灵动的身影。在诗意的浸润中,“鹿”字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学生热烈讨论诗中鹿的形象,有的描述鹿在山林间奔跑,有的想象鹿在林中欢快鸣叫。通过这一导入环节,学生真切感受到汉字与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历史映照文化传承。在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中学生了解到,甲骨文中的“鹿”字犹如一幅简笔画,长角矫健,生动体现古人对鹿的细致观察。随着时间推移,“鹿”字从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为楷书,但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始终未变。 学生也认识到,在古代,鹿不仅是常见动物,还具有吉祥、幸福、长寿等象征意义,常出现在祭祀与礼仪活动中。通过追溯汉字起源,学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明白每个汉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这种对文化根源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再觉得汉字学习枯燥,反而在课后主动研究其他汉字,而且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与意义。 体育演绎书法神韵。在这堂课中,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五禽戏中的“鹿戏”。学生模仿“鹿抵”“鹿奔”等动作,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学得兴致勃勃。在模仿小鹿奔跑时,他们仿佛化身为敏捷的鹿,感受其轻盈与灵动。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动作愈发流畅自然,身体的协调性与灵活性也得到显著提升。 当学生回到书法桌前执笔书写“鹿”字时,他们不自觉地将“鹿戏”中所体验到的形态与神韵融入笔端。笔下的“鹿”字不再呆板,而是充满生气与动感。 这种书法与体育的跨学科融合,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也使他们理解到“身心合一”的学习理念。 美术勾勒汉字之美。课程末段,教师展示学生书写的甲骨文“鹿”字作品。这些作品线条简练却生动,充满童趣。教师引导学生将字形与真实的鹿进行对比,学生惊讶地发现,古人造字时巧妙地运用线条勾勒自然万物。随后,教师展示不同书法家所写的“鹿”字,引导学生观察线条的粗细变化。通过欣赏,学生逐渐领悟到,书法中的线条如同绘画中的色彩与笔触,能够传递美感与情感。 之后,学生对“鹿”字书法作品进行美化,用画笔在纸上绘出形态各异的鹿,以色彩烘托书法字形。最终完成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绘画技巧,更通过色彩与图像的衬托,凸显了甲骨文“鹿”字的独特韵味,彰显出汉字的艺术魅力。 “一字研究——鹿”跨学科教学实践中,书法与语文、美术、体育等学科相互交融,各学科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共同诠释了汉字艺术的多样风格。学生不仅提升了书法技能,更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与热爱。带着这份热爱,他们将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期待与传统文化再次美好相遇。 课程虽已结束,学生对“鹿”字的理解与感悟却深深印刻心中。他们的书法作品陈列于校园文化长廊,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欣赏。每一幅作品都闪耀着跨学科学习的光芒,也见证了这次独特教学实践的成功。这仅是一个字、一节课的成果,未来还有更多汉字等待师生共同探索,跨学科之路将继续延伸。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紫阳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