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北疆的广袤土地上,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简称“团队”)正以一场静水深流的自我革新,书写着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答卷。这里有一群“既执教鞭、又握扳手”的教师:他们中有人刚在实训车间调试完智能设备,转身便站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的裁判席;有人既是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又是企业技术攻坚的“智囊团”。通过构建“目标导向、平台支撑、分类培养、动态评价”的能力提升体系,并依托“标准输出+平台支撑+机制保障”的国际化路径,学院打造出一支兼具工匠精神与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铁军。
冰山模型破题,构建教师能力提升新范式
“传统职教教师往往长于理论、短于实践,而现代产业需要的是能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洞察成为团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起点。引入冰山模型理论,团队将教师能力划分为显性知识技能与隐性职业素养,制定“打造一批大师、培养一批骨干、培育一批新秀”的“三个一批”目标,形成分层分类的培养路径。
为了让理论落地生根,团队整合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等20余个平台,形成平台“融合、推动、试金、反哺”的闭环,这些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的培养格局。依托学校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团队开展数控机床实操培训,并通过小班制教学让每名学员参与编程、操作、调试全流程,为自治区培养装备制造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平台赋能模式使一大批教师实现了从“技能高手”到“育人专家”的跃迁。
实践环节成为教师能力提升的关键一环。通过教师企业实践、技术服务、技能专项培训等举措,团队推动教师深入企业熟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建设期内,团队累计提供技术技能服务4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4项,均获得企业认可。这种“问题导向”的实践模式,让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与教学水平同步提升。
制度建设为教师持续成长提供坚实保障。学校出台《“双师型”教师认定实施细则》《创新团队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建立“年度计划—动态评价—持续改进”机制。这些制度将参与团队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评价、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三年,团队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建成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1门,学生在“互联网+”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10项。
职教出海行动,从标准输出到双向赋能
当“一带一路”倡议遇见职业教育,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一套组合拳打开了国际合作新格局。团队的国际合作始于2010年,当时学校与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肯尼亚工业大学共同签署《肯尼亚高教部大学实验室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开启了中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探索之路。
标准建设成为国际化合作的核心。团队牵头开发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针对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等专业,研制58个标准文件。通过“引—研—融—改—输”路径,将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等国际标准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适用性的职教体系。这些标准已被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的教育部门采纳,成为当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指南。
在标准建设的基础上,团队构建了多层次国际合作平台。依托“中肯匠人学院”“东非职业教育联合培训基地”等境外平台,以及“中航国际—内蒙古机电非洲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内蒙古职业教育国际交流联盟”等境内平台,形成了“一基地一学院”“一中心一联盟”的国际合作格局。这些平台不仅成为展示中国职业教育的窗口,更成为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
团队创建的“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ATC)已成为中国在国际职教合作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从2014年创办至今,ATC已成功举办八届,惠及8个国家203所院校701名选手。在赛事组织过程中,团队不仅制定赛事规程、开发培训试题库,还开展赛前师资培训,全程承担技术保障和执裁工作。肯尼亚教育部数据显示,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就业率达100%,而普通大学生就业率仅有60%。ATC已成为企业遴选拔尖技术技能人才的“黄金名片”,相关成果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国际合作不仅是单向输出,更成为教师能力提升的催化剂。教师在参与海外项目中,课程开发能力、资源建设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中德SGAVE项目试点班采用“客户委托、工单引领”的模块化授课,将德国“剥洋葱式”教学法融入课堂,倒逼教师重构教学模式。团队将国际大赛资源进行碎片化、项目化改造,融入日常教学内容,实现了“课赛互促、赛教结合”。这种“国际经验反哺本土教学”的机制,让职教出海实现了双向赋能。
模块化改革,重塑课堂教学生态
团队将国际化合作中积累的经验反馈到教学改革中,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模块化教学体系。这一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专业课程重新整合为“加工、控制、装调与运维”三大模块,开发了12门“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一课多人、一人多课”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典型零件的生产制造任务中,掌握车、铣、刨、磨、钳等多个工种技能。教学团队由6名教师根据专业特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每位教师的专业优势,也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流程设计上,团队依据岗位工作过程,重构了以真实生产过程为导向的八个教学环节:明确模块、新知初探、查询资料、汇报展示、操作示范、实操训练、总结评价、课后拓展。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团队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薄壁件车削加工”等增强现实、虚拟现实项目,通过虚拟仿真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建立校企协同的“8字螺旋”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以学期为周期进行监测预警,持续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方面,团队构建了多元多维的全过程评价体系。依托“智慧职教”等信息化平台,全过程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通过平台评、师生评、生生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关键职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客观,较好地实现了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评价。
匠心传承,从“技能孤岛”到“育人共同体”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代表生动诠释了团队的精神风貌。全国模范教师雷彪任教17年来,始终站在先进技术的最前沿,不断攻克数控加工中的工艺难题。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先后8次赴肯尼亚任教,助力600余名非洲学员顺利完成学业。他说:“无论是在非洲执教,还是在机电学院任教,如何能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这是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另一位教师赵磊的成长轨迹同样展现了团队培养的成效。从2016年包揽第七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与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内蒙古选拔赛“双料冠军”,到后来屡次出征国家级赛事累计夺得7项国家级奖项,再到走上讲台成为实习指导教师,他将丰富的赛场经验转化为教学优势,开发出7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融入实训教学。他指导的学生在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中包揽数控铣赛项金、银、铜奖,所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抢手技术骨干。此外,他还两度远赴肯尼亚、一次前往科特迪瓦,完成300人次的师资培训任务,推动中国职教标准在非洲落地生根。
这些教师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写照,更是整个团队建设的缩影。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蒙古马精神,已经成为团队的文化基因。团队建成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内蒙古自治区坚强堡垒模范党支部,培育了第四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团队成员获评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名……
团队的建设和改革成果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应。通过国培省培、校际交流等渠道,团队成员开展讲座27次,分享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方法路径。团队的教学改革经验辐射带动了一批中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在社会服务方面,团队以“一企一案”“送训到企”等形式,培训企业员工1349人次、中高职教师1826人次,受培训人员满意度均在95%以上。
面向未来,学院计划进一步深化“冰山模型”理论应用,构建教师能力数字画像,实现精准化培养。同时,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网络,推动“标准+技术+人才”全要素输出,为中国职教国际化提供可复制的“内机电方案”。
从课堂到车间,从北疆到非洲,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正在用行动证明: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同频共振,教师的价值在于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这片充满潜力的职教沃土上,一支既扎根中国大地又胸怀世界的“双师型”队伍,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