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兴起,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每当读到国家的相关指导文件,我都会因亲身经历而产生深深的共鸣。几年前,因为身体原因,我曾一度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上三尺讲台。那段日子,身体的局限反而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广阔、更高效的学习世界?我最终在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中找到了答案。这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一名一线教师的切身求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培养学生“三会”能力——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与我的探索不谋而合。人工智能便是我愿为学生插上的那对“翅膀”,助他们的数学思维在新时代的蓝天中真正“起飞”。 AI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为此,我尝试利用数字平台开发一些小而美的数学程序,将游戏与知识结合,为学生创设能主动运用数学眼光的虚拟情境。 以我制作的“数对五子棋”小程序为例。学习“数对”后,我没有让学生停留在“第几行、第几列”的枯燥练习上,而是让他们直接进入小程序对战。在这个AI情境中,棋盘变成了坐标系,每一次落子都必须用“数对”来精确描述。要想赢棋,学生必须改变观察方式,摒弃模糊的“这个位置”,转而用数学眼光定位落子、分析棋局。就这样,棋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棋盘,而是一个充满数学规则的结构化空间。AI将知识应用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挑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眼光。 AI重塑数学思维:让抽象概念在体验中内化。数学的魅力在于逻辑,其学习的难点在于概念的抽象。在市级公开课《小数的意义》中,我便设计了一场融合了多种AI工具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首先,用AI激发兴趣,实现“情入境”。课前,我用AI生成了虚拟的“华罗庚教授”数字人,用生动的数学史故事导入课堂,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用AI突破难点,实现“思入理”。在理解“10个0.1等于1”这个核心知识点时,我使用了动态课件和希沃白板的AI交互活动,让学生亲手拖拽模块,在虚拟操作中直观地看到数量关系的变化。在数轴上标示小数时,我让数轴“动”起来,小数点移动带来的数值变化清晰可见。技术的价值,就在于将“不可见”的思维过程“可视化”。 最后,用AI兼顾差异,实现“学入心”。课后,我引导学生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九章教学智能诊断”。它能利用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并提供符合其认知规律的个性化练习,实现了为因材施教精准导航。 AI架起数学语言之桥:在自主创造中学以致用。数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其最高级的运用是创造。我将这个想法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带领学生用AI工具创造属于自己的小程序。 学习完“统计”单元后,我向全班提出了一个真实的挑战:“能不能运用刚学的知识,为班级设计一个积分管理程序?”教室瞬间变成了热烈的“产品设计工坊”。学生分组讨论,用他们刚刚学到的数学语言和逻辑设计程序的“指令集”:“我们需要一个输入框”“数据要能自动生成柱状图”……这些稚嫩却充满逻辑的语言,正是他们在用数学语言构建一个系统。随后,我根据这个凝聚了集体智慧的蓝图,在数字平台上将功能一一实现。当这个由全班学生共同设计的程序正式上线,当学生看到自己小组的分数因为一次出色回答而实时上涨时,那种作为创造者的自豪感是任何练习题都无法给予的。 回望这段探索之路,我深刻地体会到,技术永远不是目的,育人才是归宿。教师的角色不是被AI替代,而是升华为智慧的“引路人”。我们要做的是在纷繁的技术中为学生甄选最适合的工具,是设计能激发深度思考的教学情境,是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未来,我希望能继续深耕“多元智能体与沉浸式技术”的教学实践,带领学生以AI为翼,在新课标的广阔天空中自信地观察、理性地思考、清晰地表达。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北顺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