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山东省单县高韦庄镇中心幼儿园
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支持策略
朱雨生

    乡镇幼儿园是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幼儿的启蒙质量。当前,乡镇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成长中面临资源供给不足、自我发展动力薄弱、外部支持缺位等多重困境。本文结合乡镇幼儿园实际办园场景,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阻碍,并从资源整合、机制激励、园本教研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支持策略,为推动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实践参考。

    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乡镇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地域环境与城市园所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映射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难以突破的成长瓶颈。

    乡镇幼儿园教师获取专业资源的渠道较为狭窄。一方面,线下培训多集中于县城或市区,且频次较低,部分教师因交通、时间冲突难以参与;即便参与,培训内容多围绕通用教育理论展开,较少结合乡镇幼儿的生活经验、行为特点设计,导致学用脱节。另一方面,线上资源虽便捷,但缺乏系统筛选与引导,教师面对海量课程时容易陷入盲目学习,难以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此外,园所内的专业书籍、教具材料等硬件资源更新缓慢,也限制了教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空间。

    乡镇幼儿园教师往往承担多重工作任务,除日常保教活动外,还需要负责幼儿安全管理、家长沟通、园所行政协助等事务,精力被严重分散,难以抽出固定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同时,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天花板”认知——认为乡镇园所缺乏晋升渠道与专业展示平台,长期处于重复教学状态,逐渐丧失主动探索的热情。此外,农村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仍需提升,教师的专业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乡镇幼儿园普遍缺乏专职的教研人员或骨干教师,园本教研多停留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的浅层阶段,难以针对教师在保教活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农村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乡土资源融入课程等开展深度研讨。同时,与城市优质幼儿园、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合作较少,教师难以接触到前沿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专业成长缺乏引路人。此外,家长对教师专业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度有限,无法形成家园协同支持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

    推动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策略。解决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困境需要立足资源可及、机制可行、实践有效的原则,从外部支持与内部激励双向发力,构建适配乡镇场景的成长体系。

    针对资源分散问题,需要打破地域与形式限制,为教师提供触手可及的学习资源。其一,建立“县—乡—园”三级培训网络:由县级教研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送教下乡活动,邀请优质园骨干教师、高校专家深入乡镇园所,结合课堂实例开展手把手指导;同时,将乡镇幼儿园按区域划分教研小组,每月开展1—2次线下集中研讨,降低教师参与成本。其二,打造本土化线上资源库:筛选适配乡镇教育场景的课程,如乡土材料制作教具、农村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等上传到县域教育平台,供教师随时学习;设置“资源答疑”板块,由专家定期回复教师在使用资源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习效果。其三,盘活园所内部资源:鼓励教师收集农村地区的农作物秸秆、废旧轮胎等材料,共同开发乡土教具;定期开展资源共享会,让教师分享自己积累的教学案例、绘本解读思路等,实现以点带面的资源流动。

    提升教师发展动力,需要从价值认可与成长通道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优化评价与激励体系:将教师的专业学习成果纳入绩效考核,设立专业发展专项奖励,对主动参与培训、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给予表彰;同时,通过家长开放日、幼儿成长展等活动向家长展示教师的专业工作,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拓宽专业成长渠道:在乡镇园所内部设立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选拔有潜力的教师参与县级以上教研项目;与城市优质幼儿园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定期安排教师轮岗学习,提供走出去的机会。此外,支持教师参与学前教育专业学历提升、职业资格认证,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园本教研是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载体,需要从浅层形式转向深度实践。首先,明确教研问题导向:围绕教师在保教活动中遇到的真实难题确定教研主题。比如,如何利用农村幼儿的田间体验设计科学活动、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满足策略等,通过“问题提出—集体研讨—实践尝试—总结反思”的流程,让教研真正服务于保教活动改进。其次,发挥同伴互助作用:建立“老带新”师徒结对制度,让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新教师备课、处理幼儿矛盾;定期开展课堂展示课,鼓励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分享各自的思路与技巧,形成共同成长的氛围。最后,引入外部专业力量:每学期邀请1—2次高校学者或城市园所教研组长入园,通过听课诊断+专题讲座+教研指导的形式,为教师提供针对性建议;同时,组织教师线上参与知名幼儿园的公开课直播,学习前沿的方法。

    乡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职业成长,而且决定着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未来,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乡村振兴的隐形地基。破解其发展困境,需要正视乡镇园所资源禀赋薄弱、编制紧张、培训机会稀缺的现实,以县域为单位整合高校、教研、公益、互联网四方资源,建立“流动导师团+线上名师工作坊+乡土案例库”的立体平台,完善“县—乡—园”三级联动机制:县里统筹编制、经费与职称倾斜,乡镇中心园设教研站负责蹲点指导,村级点实行“1+N”师徒制,把培训开在田埂上、把教研做在课堂里。同时强化专业引领,把乡村文化、自然材料、民间游戏转化为课程资源,让教师能学习、愿成长、可实践,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成文化自信与教育创意。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政策向乡镇学前教育倾斜,设立乡村幼师发展专项,对连续在乡镇服务满5年的教师在职称评聘、子女入学、周转住房等方面给予实质性激励;通过媒体矩阵讲述他们“蹲下来与孩子对话、站起来托举乡村希望”的故事,提升社会对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价值的认可,让“留得住、教得好、有尊严”成为乡村幼师的新标签,吸引更多青年教师愿意扎根农村、深耕专业,为农村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每一所乡镇幼儿园都成为乡村最温暖、最富希望的教育灯塔。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