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第一次漫步在山东临淄街头,定会恍惚间神穿到那个叫“齐”的时代。桓公路、稷下街道、太公湖……一个个与历史勾连的名字萦绕耳畔,仿佛摩肩接踵、尊儒争鸣的景况从不曾远离。一瞬万年,又来到临淄城区东北角的玄龄小学,仿佛又到了大唐盛世,与贤相房玄龄观棋对弈,笑谈人生。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玄龄小学坐落在临淄区南马坊,传说是唐朝贤相房玄龄的老家。房玄龄,名乔,字玄龄,唐朝初期宰相,封梁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大唐“贞观之治”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据考证,房玄龄墓的遗址石人坡在今玄龄小学东门向东约100米处,这所建于2017年的现代化标准学校也因此以“玄龄”命名。
贤相之贤,贤德也
踏入玄龄小学的校门,灰白分明的地砖铺就贤相广场。贤者,贤德也。唐代历史学家柳芳言:“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天下号为贤相。然无绩可寻,德亦至矣。”贤者,贤明也。房玄龄身居高位,从不跋扈,善始善终,竭力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
漫步于贤相广场,不由得忆起房玄龄的贤德和贤明,忆起他的筹谋帷幄和定社稷之功,忆起他的精诚奉国、鞠躬尽瘁。这时,也不由得期许这所以“玄龄”命名的学校,希望学校可以培养出新一代具备贤德、贤明的栋梁之材,期许这些栋梁之材将来也可以如玄龄贤相一般定国安邦。
若想寻一处最能凝练贤相风骨、涵养少年君子之气的地方,那一定是学校的君子书院。它不仅是校园中一处静雅之所,更是学校精神气韵的核心所在。君子书院外观古朴典雅,透出沉静的书卷气息。门额上“君子书院”四个字笔力遒劲,仿佛在无声地召唤每一名学子走入其中。书院由一院四屋构成,主院分南北两院,间以曲桥相连,寓意中西文化贯通;地板图案分别为中国和世界地图,取“足不出户通达天下”之意;书列四壁,分国学经典和世界文学,以宇宙星汉为顶,意喻学生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
君子书院中的壁画“贤相论政”与贤相广场的寓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壁画上太宗安坐殿上认真聆听,房玄龄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其他臣子或抚须深思,或目光灼灼。这一刻,仿佛玄龄为相时的丰功伟绩都具象化起来:精减官吏、法令宽平、勤于政事、勇于进谏……件件桩桩纷至沓来,每一件都是房玄龄兢兢业业、煞费苦心完成的。正如壁画所展示,房玄龄辅佐李世民定社稷、安邦国,君臣同德传为佳话。
贤相之风,勤学也
“惜时”钟楼矗立在贤相广场上,提醒每个人直面悄悄挪移的时间,劝诫人们惜时求学。
从小被长辈耳提面命要惜时,却常常发现时光逃去如飞,竟然没有留下些许游丝般的痕迹。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惜时,方可读懂“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的喟然长叹,方可领悟“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的恍然若失,方可铭记“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谆谆教导。
寸金难买寸光阴,“玄龄夜读”的故事就是在讲惜时勤学。在君子书院的墙上,“玄龄夜读”这幅壁画古朴而有深意——惜时勤学是房玄龄“才兼藻翰,思入机神”的关键。房玄龄自幼聪慧,博览经史,有“童子博士”之誉,还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尤擅草书和隶书。《旧唐书·房玄龄列传》记载:“(房玄龄)承父学,少年聪敏,博览经史。”房玄龄在从政期间通读律令,精通典制政令,主持修订了《唐律》《贞观格》《大唐新礼》;他更在政事之暇多有著述,著有《高祖实录》《太宗实录》各20卷,与高士廉等撰类书《文思博要》120卷。
“玄龄夜读”壁画上,皓月当空,天朗气清,兼有修竹几竿、蜡梅一枝、兰草三五株、秋菊一两朵。幼年玄龄单手执卷,挑灯夜读,神情专注,似有深思,不觉更深露重。古往今来,能立言著说传于世被后人赞叹者皆有勤学好读的品质: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苦读,才有颜真卿书法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才有他政治和文学领域的深刻印记;有“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乐读,才有李清照婉约词大家的造诣。
读书自古便是最好的“惜时”,也是最好的消遣。读书不可不谓勤学,从“凿壁借光”到“囊萤映雪”,中国古人的勤学总与苦读相伴。读书又不可不谓乐事,“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正如作家周国平在《敢于孤独的勇气》里写的那样:“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也因这分寸之室的君子书院,玄龄小学变成了一个妙趣横生之地,大概学生上学也会变得分外有滋有味。
房玄龄说:“时来易失,赴机在速。”那就秉承贤相房玄龄的遗风,惜时勤学吧。
贤相之质,君子也
沿贤相广场前行右转,君子大道的玉兰每年都会烂漫盛放。花开皎皎如玉,有静谧之美,却又肆意欢畅,有雀跃之姿。一团团、一簇簇,开得雅致沉静,又开得大气磅礴。在中国文化中,玉兰花自古以来被誉为花中君子,象征着高尚、纯洁、优雅、坚韧。君子大道玉兰的枝丫间,创造性悬挂了“61颗金豆豆”——学校总结的61种君子品质标识。大道寂寂,仿佛有房玄龄风骨神韵于清香浮动中殷殷嘱托:希望你“文质彬彬,温润如玉”,希望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春光熹微,花开静谧,君子之风,润物无声。
与玉兰静美相映成趣的是君子书院中那幅“六驾齐驱”壁画,六架马车造型各异:为首者昂首开道,气度不凡;居中者沉稳持重,顾全大局;殿后者默默守护,不争不抢。这恰如房玄龄为相之道——善识人才,各尽其用。他曾向唐太宗举荐杜如晦,称“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又赏识出身寒微的张亮“倜傥有大节”,这些贤能之士在房玄龄“不以己长格物,随材授任”的调度下各展所长。六驾马车虽制式不同,却向着同一方向奋进,这也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和“周而不比”的胸襟。
贤相广场右侧,玄龄讲堂“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标语让人想起学校西北一公里处的稷下学宫遗址。房玄龄固然无缘目睹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学派林立、济济一堂的盛况,但是稷下学宫以极高的礼遇召集各地人才让他们自由发展学派、平等参与争鸣的繁荣,必然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房玄龄有着极深触动。东汉学者徐干在《中论》中写道:“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我想,如果没有稷下学宫的尊宠人才从而形成的齐国智库,大概也很难有摩肩接踵的富庶古齐。
房玄龄以“无可载之功”颂声满青史、流芳逾百世,是中国历代贤相的楷模。在他与诸贤宰辅王施政的唐太宗时代,中国的封建社会渐渐进入鼎盛时期,短短20余年就改变了动荡不安的局势,一跃进入太平盛世。房玄龄与初唐其他23名开国功臣的画像一并供奉于凌烟阁,凌烟阁中对房玄龄附有赞词: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如今,在房玄龄家乡遗址上拔地而起的玄龄小学,以“传承贤相文化,培育少年君子”为己任,愿临汤汤淄水,意沐泱泱齐风。
站在玄龄小学敬贤楼的楼顶眺望远方:楼下战国马车车轮形状的玄龄讲堂之顶尽收眼底,似乎载着君子之志和贤相风骨滚滚向前。这里不仅是一所学校、一处学堂,也不仅是房玄龄故居遗址所在,这里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贤相玄龄的风骨与玄龄少年的梦想。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玄龄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