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举措一经公布,立即在社会掀起波澜。这一政策看似是对作业量的调整,实则触及了教育体系中一个长期存在的悖论:我们在追求知识增长的过程中,正在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所以,“无作业日”不应仅仅被理解为减轻学生负担的技术性调整,更应成为撬动教育观念系统性变革的支点,引导全社会重新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于人的终身发展”这一重要问题。 回溯历史,教育形态几经变换,工业时代之后的教育更是将学生视为需要统一加工的原材料,用标准化考试检验“产品”合格率。这种教育理念下,作业成为课堂的延伸,是知识反复强化的工具。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新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单纯依靠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教育方式已显露出明显不适。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大脑发育需要适当的留白与休息,持续的认知负荷反而会抑制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生长。“无作业日”的提出,正是对陈旧教育理念的一次修正。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情绪问题检出率逐年上升,睡眠不足成普遍现象,近视率居高不下,现实背后是无数孩子被束缚在书桌前的身影。当教育成为压抑天性的力量,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教育是否背离了初衷。“无作业日”作为一种制度性干预,其深刻意义在于为这种系统性压力的释放提供了一个制度出口。 然而,任何利好政策都可能在执行中遭遇变形与消解。家长可能因担忧“少做一天作业就会落后”而给孩子“开小灶”;部分学校可能表面响应政策,实则通过“建议性学习任务”维持原状;某些教育管理部门或许担心影响升学率,对政策落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现象暴露出一个问题,即单一的政策调整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文化。要防止“无作业日”成为空谈,就要构建全方位的保障机制,包括建立监督反馈渠道,让学生的真实感受成为评价政策效果的重要标准;开发丰富的校园活动,让“无作业日”成为发展兴趣、探索自我的时空;深化中高考制度改革,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从根本上缓解教育焦虑。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无作业日”要实现其深层价值,必须促成一场从校园到家庭的教育观念革新。在学校层面,应当将这一天转化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契机,通过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等,帮助他们发现内在学习动机。对教师而言,需要转变以量取胜的作业设计思路,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家庭则要克服“空心焦虑”——因看不到孩子伏案学习而产生的不安,转而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人格发展。 “无作业日”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人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检验着教育人是否有勇气打破过时的教育迷思。当校园不再被试卷的沙沙声垄断,当家庭晚餐时间不再被作业问题所充斥,当孩子的眼里重新闪烁好奇和喜悦的光芒,或许就能领悟,给孩子适当的留白并非教育的让步,而是对成长规律的尊重。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