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无作业日”走过16年,我们做对了什么
张基广

    今年秋季学期上海开始实施“无作业日”制度,教育部办公厅在近日印发的文件中也鼓励中小学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从区域实践到国家层面的倡导,“无作业日”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看到。

    为什么要设置“无作业日”?“无作业日”对孩子成长意味着什么,需要家校作出哪些调整和支持?我所在学校的实践或许可以解答一二。

    2009年,我校推出“周三无作业日”。学校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在一至六年级部分班级进行试点,后来随着自愿加入的班级不断增加,2011年“周三无作业日”扩展至全校,并逐步固化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制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一项常规要求延续至今。

    选定周三为无作业日,当时有三个考量。一是周三处于一周的中间,周三无任何家庭作业,可给学生创设一周中间的舒缓时空,让学生得到身心休整和情绪调整。二是考虑家长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忙着辅导作业,把周三设为无作业日,也是给家长营造调节身心的时空,让家长适当放松和放空。三是引导和激励教师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争取基本练习当堂完成,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安排。

    “周三无作业日”的施行得到了学生和家长普遍认可,也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孩子没有家庭作业的心愿终于成真,直呼周三没有家庭作业很“爽”;家长也终于在每周三松了一口气,纷纷表示很“赞”。

    可以说,“周三无作业日”的推行一片向好。但不久就有人提出担忧,会不会出现“周三作业周四补”的问题。于是,学校出台了三项护航措施。一是优化课堂结构。强调精讲精练,语数等学科每节课至少留10—15分钟给学生当堂练习巩固。二是控制作业总量。每班设“作业提醒员”,除周三零作业外,每天由班主任协调控制作业总量。三是进行作业公示。每个班级在教室门口醒目位置设“作业公示牌”,把每天的作业“亮”出来、“晒”出来。

    “周三无作业日”已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每周三也成为全校师生和家长期待的“全家休息日”。不少兄弟学校也主动借鉴,因校制宜采用。

    “周三无作业日”的探索脚步一直未停步。2015年前后,学校在“周三无作业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部分法定节假日无作业的举措。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元旦等法定节假日,逐步成为“无作业日”。这些法定节假日一律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而是引导学生去经历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比如清明节让孩子跟随家长参加传统文化活动,中秋节与家人一起踏秋赏月等。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紧扣“双减”工作要求,研制课后服务质量标准,提出让学生“基本不带作业本回家”的理念和目标,尽可能避免“课后服务像鸡肋,回家还得做作业”的尴尬。如今,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作业,做到“基本不带作业本回家”。曾经的“周三无作业日”,已经发展成为许多学生的“天天无作业日”,而学校提出的让学生“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学得好”的目标,已经通过家校共同努力成为真实的教育样态。

    在“周三无作业日”探索过程中,全体教师深刻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减负、教育提质,关键还在课堂,课堂永远是学生发展的“正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效?方法路径可能有千万种,但主旨就一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到课堂中央,站在学习中央,把“讲堂”变为“学堂”。落地这一主旨的核心是8个字:精讲精练,分类分层。把一些基本练习和作业放在课堂上,当堂消化完成;作业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做到分层作业、菜单自选,解决好有的学生“吃不下”、有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课堂教学质效的保证,“周三无作业日”就可能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用好日光才能少用灯光。当课堂成为提质增效的主阵地,作业设计真正尊重个体差异,教育也从机械传递走向生命唤醒。给学生“减负”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育逻辑,让学习回归生活,让成长舒展天性。正如一棵树不必每天被量身高,但终会在阳光雨露中舒展枝叶。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