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嘉论
艺术课如何凸显育人价值
刘 冲

    前段时间我观摩了两节小学艺术课,一节是以“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上的龙纹鉴赏”为主题的美术创意课,另一节是音乐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从中发现一个问题:艺术课堂教学停留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层面,很少将“双基”学习与儿童的成长体验、时代生活紧密结合,弱化了艺术课堂的育人价值。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当前的艺术课堂教学中。

    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将艺术与生活紧密关联。想要依托音乐课、美术课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就必须超越艺术课的“双基”本身,使“双基”学习根植于每个学生的主观意象世界中,引导学生在生活、成长、实践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因此,教师应避免以“双基”为唯一目的开展艺术教学实践,而应更观照艺术学习对人的审美境界提升,凸显其育人价值。

    在美术课上,教师用了20分钟时间为学生讲解“龙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我不禁思考:这堂课究竟让学生学什么,是学习“龙纹”的历史流变吗?不,这不是美术学习的核心知识或核心经验。核心知识或核心经验一定在“龙纹”本身。在三星堆博物馆,如果没有讲解员为我们剖析文物的价值蕴含,我们走马观花很快就能参观完;如果有讲解员,我们可以站在青铜大立人像面前品味它。为何如此?因为讲解员给我们提供了表面可见信息背后的内容——“龙纹”的线条、图形与结构中的美以及它表达的寓意……回到课堂,教师应该像讲解员一样帮助学生感知、分析“龙纹”的线条、图形和结构,让学生感受“龙纹”中蕴藏的先民高雅审美旨趣,这才是核心知识与核心经验。如果教师在课上花了20多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习“龙纹”的演变史,却没有让学生探究“龙纹”本身,那是遗憾的。

    艺术课堂离不开“双基”教学,但“双基”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和条件。在音乐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这支舞曲的掌握情况,更应该考虑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感知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我认为,如果能帮助学生理解音准、节奏、节拍,并能将其迁移运用到其他舞曲的学习和鉴赏中,这节课的育人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在艺术课堂上,否定“双基”是不对的,只重视“双基”也是不对的。我们需要挖掘艺术“双基”的育人价值,将其与儿童的审美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掌握艺术知识与技能,又能得到艺术的浸润。

    诚然,艺术课少不了技能训练,但也要避免以简单的动作模仿作为艺术学习的主要方式。要让艺术欣赏通过学生的想象、表现与创造得到不断强化。为此,教师有必要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方面对艺术素养体系做深入分析。

    审美感知的最大教学启示在于确定以欣赏作为艺术学习的主要方式,所有艺术形式的学习都离不开欣赏。不欣赏就不可能有美的情操,艺术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艺术表现强调了学习者应通过音乐和美术的学习学会表现,从欣赏美发展到表现美;创意实践是让学习者从欣赏美、表现美进一步发展到创造美;文化理解不一定在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之前就发生,而是通过艺术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渗透而来。学生在不具备核心经验的条件下,学习很可能只停留于知识表面,只有学习者在与艺术形式的接触过程中有欣赏、能表现、乐于创造,才能达成深刻理解。

    我建议教师把艺术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看作艺术素养发展的4个层次,从感知到表现、从表现到创造、从创造到理解不断深入。比如,龙纹的演变过程本身是具象的,但不同时期龙纹的表现形式为何不同?龙纹背后表达了那时的人们对龙的什么想象?龙从未真正出现过,但人们创造了那么多关于龙的艺术作品,究竟反映了什么观念?如果我们能带着学生把这些问题抽象概括出来,就实现了真正的文化理解。

    美育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是人不断超越的审美境界追求。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到文化理解,学生艺术素养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一种向好向美的境界。因此,艺术课程要引导每个学生追求不断超越自我的审美境界,让学生学会对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产生兴趣,通过感知、表现、创造和理解这些美好事物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而不是把一切都当成美的事物,都拿来做艺术欣赏和文化理解。

    (作者单位系四川师范大学核心素养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