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最好的美育课堂。开学之初,我设计了“让春天住在教室里”活动,动员学生将家里的花花草草带到教室里“寄养”。这项活动很快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于是,很短时间内,长寿花、芍药、铜钱草、天堂鸟、豆瓣绿等植物就带着盎然生意进驻了教室。 少年与自然是天生的好朋友。不用我过多“引荐”,他们就已经打成一片。“这种植物叫什么”“它什么时候开花啊”“能不能结果呀”……课余时间,学生总爱围着绿植观察、议论。一天,有人发现天堂鸟的茎干鼓胀起来了,于是猜测:“是不是在孕育花苞呢?”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关于“传说中的天堂鸟花到底有多美丽”的期待牵动着学生的心。我不忍心告诉他们这种植物很难开花,怕他们失望。结果没两天,教室里的学生惊呼:“哇,才两天,它就抽出新枝条了!”他们并没有因为等到的不是花朵而失落,而是真诚地赞叹起植物蓬勃的生命力。这让我感动。在善待一花一草的日子里,学生勤劳的身影和凝视花苞时的眼神也让我模糊地意识到植物的育人价值。我灵光一闪:能不能把这项活动向五育融合的方向进一步延伸,向课程化的“更深处漫溯”? 这个想法得到了许多同事的支持。我们在各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能融合的内容加以梳理与整合,确定了合作目标: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园里摸排,认识植物,上网搜索养护知识;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文字资料,使文字更加简洁、生动;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对植物名片进行构图、着色、装饰设计,做到既美观又大方;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让学生运用软件扫描、排版、打印,方便后期批量生产;劳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塑封、打孔、悬挂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德育活动中,教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协调各方面关系……我们将这一跨学科课程命名为“我为植物代言”。 经过精心准备与不断磨合,课程顺利实施并初见成效。学生有了一些新的身份——“小小植物学家”,擅长观察植物的外形及生长秘密,撰写观察日记;“小小设计师”,专长是查询资料,给植物设计名片;“劳动小能手”,能力极强,购买材料、塑封、打孔、悬挂……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实践性活动不仅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植物知识,更贯通了书本、教室与真实生活。 “为天妃公园植物代言”是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的大胆尝试与挑战,见证了他们智与勇的成长。“公园管理人员允许我们给植物挂名片吗”“他们会不会瞧不起我们这群‘小不点儿’”……带着忐忑,学生手捧植物名片勇敢地与公园管理处进行沟通,赢得了工作人员的肯定:“你们的活动是为植物作宣传,为公园增光彩,应该表扬城南分校的学生!”“叔叔,我们肯定会爱护公园内的植物!”学生响亮的保证再次赢得了称赞。 根据名片找花草树木的“对对碰”游戏与“我为植物宣讲”比赛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游戏竞争与展示活动具有趣味性、情感性和丰富性,让学习活动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和挑战。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可以提高到原来的3—4倍。在植物名片展示、讲解员评比、“对对碰”游戏等环节,教师设计了星级评价表,评选出“最佳名片”“最佳宣讲员”“最佳小组”等。后期实践中,我们发现没有获奖的学生也有很多闪光之处,于是提议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议为学生颁发单项奖:提议“为公园植物代言”的学生汤婧获得“最佳创意奖”;向校长建议调整花木品种、建设“花园学校”的学生夏平川获得“最佳提议奖”;学生时国富、叶诗琦与公园管理处联络沟通,获得“最佳外交奖”…… 回顾“我为植物代言”跨学科融合课程的诞生过程,我们总会想起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写的一段话:“教育犹如人类自古有之的一种舞蹈,教师和学生历来就是这场舞蹈中不可或缺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大好处就是它每天给师生提供重返舞池的机会。”与学生共学、共舞的五育融合课程,有利于学生朝着完整生命的培养目标前进。作为教师,我们将在前进的路上为学生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城南分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