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四大名著”是明清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四大名著”有200多个版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专门为青少年读者量身打造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侯会选取“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编纂了一套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古典小说名著读本《侯会给孩子讲古典文学名著》,在我看来非常值得推荐给青少年朋友。 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巅峰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4部畅销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小说家兼书商冯梦龙提出“四大奇书”之说。到了20世纪,现代学者胡适重视通俗小说研究,于“四大奇书”中去掉《三国演义》和《金瓶梅》,加上清代的《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可以说,这6部名著代表了明清章回小说的最高水平。《金瓶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适合大规模推广,其余5部小说则被列为中学语文教材的指定名著阅读篇目。 其实,小说在中国古代属于“下里巴人”,甚至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直到现在,这个观点在学术界依然根深蒂固,并且影响到了出版界。目前,市面上“四大名著”的版本有许多,但是很少有注明所用底本和校注者的;侯会这套书却并非如此,在底本的选用上非常讲究。以《红楼梦》为例,所用底本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萃文书屋活字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俗称“程乙本”(120回),但是牵扯到曹雪芹身世和创作背景的内容则依据早期“甲戌本”《石头记》。其实,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青少年版《红楼梦》,包括选入语文教材的《红楼梦》片段,基本都是以更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庚辰本”为底本,那么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个底本呢? 学界一般认为“‘甲戌本’是红学的源头”,代表“雪芹原本真貌”,也就是说在“甲戌本”中最能看出曹雪芹的真实处境和创作意图。至于“程乙本”则是经过程伟元、高鹗加工润饰的较为完善的底本,意思更为显豁,艺术也更为纯熟。比如经典片段“抄检大观园”一节,“庚辰本”只写了寥寥几笔,像一幕无声电影般悄然放过,“程乙本”则增加了几百字的人物言行描写:面对狐假虎威的压迫者,“生了一张巧嘴”的晴雯挽着头发直冲进来,双手提箱尽情一倒,紧接着就是唇枪舌剑的语言交锋……通过这一场景的描写,晴雯的形象更加鲜活,王善保家的阴损恶毒和凤姐的幸灾乐祸也都展现出来;同时,正是晴雯这电闪雷鸣般的拼死一击,不仅令在场的爪牙狼狈不堪,而且把刚刚羞辱过自己的王夫人也捎带上了。“身为下贱”的晴雯用生命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她的大胆和无畏令读者凛然动容。 在“程乙本”中,这种增益性描写比比皆是,足见作者对小说名著版本的熟稔和研究之深入。除了版本选用,在内容选择上也可看出作者的学术功力。“《红楼梦》选粹”部分选出13个经典情节,其中12个是前八十回的,剩下那个是后四十回中的“黛玉之死”。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都强调重点看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粗略看即可。其实,“黛玉之死”是后四十回最关键的情节,这是读者应该重点阅读了解的内容,也是从整体上认识把握《红楼梦》不可或缺的部分。再如,有关王熙凤的情节,选的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没选“凤姐泼醋”或“大闹宁国府”,因为后两部分内容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阅读。 虽然是写给青少年的普及读本,字里行间却是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比如:《三国演义》中的人才选拔,《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进口”还是“国产”,《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不是“投降派”,《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度……这些问题固然是复杂且高深的,但这套书中以很浅显甚至比较有趣味的语言清楚地讲了出来。 在图书出版大繁荣的今天,任何一个品类的图书都非常丰富,青少年普及读物当然也不例外。《侯会给孩子讲古典文学名著》这套书虽然通俗易懂,但编纂者作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专家,书稿中的学术专业表达仍然令人敬佩。 (作者单位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