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
“本真教育”助力做好科学教育
林 岚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然而,当前科学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专职教师缺乏、课堂探究简化为机械操作、社会与家庭认识不足……面对这些问题,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积极倡导并实施“本真教育”,一方面着力课堂教与学的研究,通过真情境、真实践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着力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建设,通过真对话、真合作形成科学教育合力。

    回归教学本源,焕新科学底色。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将“说科学”“讲实验”转变为“做科学”“亲历实验探究”,为科学教育打好底色。

    完善课时配置。好的课时规划既要在单个课时内精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也要在整个教学周期中灵活调整长短课时的搭配。为此,台江区出台了《科学学科教学常规要求》,对课时安排、实践教学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强化学生动手实验和实践的时间配比。同时,部分学校积极尝试打破传统课时的固定框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采用长短课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有常态化的单课时教学,也有保障实验完整性、思维连贯性的多课时教学,更有一个月周期的大单元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全面提升教学实效。

    开辟实践基地。在“双减”背景下,台江区以“知识创造式教育新生态的实践研究”为课题,培育10所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基地学校以研修工坊为载体,通过头脑风暴、主题对话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理论,并通过设置实验班和对比班,围绕教学策略、评价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索。同时根据实验班和对比班表现差异,持续改进和优化实践方法与策略,确保方向不偏离。

    回归真实学习,释放创新潜能。真实的学习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科学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和探索者;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科学课程的研发者和践行者。

    整合单元架构,推广大单元教学。为解决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问题,台江区分步逐年推行大单元教学。首先,成立项目研究团队,以小学高年级为试点,以现行教材内容为依托,拆解单元架构、统整学习内容,构建以问题解决或任务、项目驱动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其次,逐年将实践研究拓展至低年级,立足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习需求,迭代优化学习方式、调整细化学习策略,确保模式的连贯性和普适性;最后,通过“思享会”推广可复制的大单元教学架构与学习模式,提供可借鉴的大单元学习经验与做法,借力基地学校辐射带动效应,实现区域范围全面推进。

    基于学校特色,定制项目化学习。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台江区科学名师工作室征询学生需求、挖掘学校特色,努力将科学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开发项目化学习课程,如有为减缓种植园里萝卜腐烂变质而发起的《保卫萝卜》,有为学校节约用电而开展的《节我所“能”,“电”亮教室》等,对接学校特色实现课程“私人定制”。

    回归教育本意,重构育人生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与互动,是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关键。近年来,台江区致力于三者间的深度合作,构建更加紧密、更具活力的协同育人机制。

    家校携手。为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一方面台江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发起建立“家庭研究院”行动计划,引导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开展科学实践探究活动,指导家庭为孩子提供研究场所及所需材料,指派专业科学教师和社会科技教育志愿者助力家长指导孩子开展探究活动。另一方面定期开设家校论坛,搭建学校与家庭科学教育之间的桥梁,通过对话让家长认识和了解学校科学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也通过分享让教师和学校多方位熟悉和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便更有效地助力孩子成长。

    社会聚力。科学教育深入开展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与深度协作。近年来,台江区积极搭建学校与社会互访共研平台,组织师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优质科创类教育机构,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邀请科创、编程、标本制作等优质教育机构无偿为科学教师提供创意制作、乐高搭建、标本制作等培训与指导,汇聚社会力量,补齐教师短板,提升专业素养;组织学生开放式路演,向路人展示科学学习研究成果,向社会推广科学教育台江做法。与此同时,科学名师工作室尝试协同社会公益基金会,通过线上线下论坛、送培送教、定点帮扶,分享学校科学教育故事,助力乡村教育同步发展。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