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科学助力 从“制造”向“智造”转型
陈月强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东省东莞市作为制造业名城,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强科学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能够为东莞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动东莞从“制造”向“智造”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科学教育薄弱乡镇校”“东莞市科学教育示范校”这两个标签分别属于东莞市茶山镇第二小学(简称“茶山二小”)的曾经和现在。原来的茶山二小受困于无专职教师、无专业课程、无专门实验室,开展科学教育频频受挫。

    东莞地域广阔,地域、城乡学校在科学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缺乏科学教师、实验设备和课程资源,影响了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为此,东莞市政府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投入,重点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通过新建、改建科学实验室和配备先进实验设备、教学资源改善硬件条件。

    2023年2月,东莞市教育局制定了《东莞市普通中小学科学类实验室建设指引(试行)》,制定标配版、适配版、高配版三个版本实验室标准,为全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在推动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东莞市推动科学教育、数字化建设相融互促,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强化城乡、学校间的资源交流与共享,促进城乡科学教育一体化发展。

    乘着东莞市大力发展科学教育的“东风”,在市财政资金支持下,短短3年茶山二小建设了20间沉浸式、交互式科学探究实验室,并利用东莞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微课、虚拟实验课等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构建了面向人人的科学教育体系,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科学素养。科学教育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部分科学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专业素养不足、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和兴趣。为解决师资素养不足问题,东莞市制订了科学教师培训计划,实施“素质提升135工程”,即逐步推动每所小学配备1名具有理工科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培养300名科学教育骨干教师,3年认定500名“科创之星”。同时,鼓励教师开展科学教育创新成果研究,每年设立不少于50项科学教育专项课题,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学术讲座、教学观摩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此外,东莞市还建立了科学教师交流机制,促进区域、城乡优秀科学教师共建共享。

    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科学课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注重考试成绩……这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为此,东莞市大力优化科学教育课程内容,以项目化、成果化、品牌化塑造科学教育新优势。一方面实施“课程建设135工程”,即着力构建一套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策划举办“未来课程”“品质课堂”等大赛,打造300节示范课;分层分类推进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建设500项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增加科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活动开展。如每月推出一个主题科学探秘活动,以自然科学、新兴科技和创新制造三个维度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创造、动手、动脑的乐趣。

    东莞市通过整体推进科学教育,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显著增强。在2023年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客嘉年华活动、人工智能等赛事中有超过500所学校、2万余名学生参与。

    强化社会合作,拓宽教育渠道。科学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导致科学教育的资源和渠道相对狭窄。

    东莞市在推进科学教育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科学教育创新工作模式,如开展“校馆合作”“科普进校园”“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技创新社团”等。以“校馆合作”为例,一方面为更好链接社会资源,东莞市已有200余所学校与当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以镇街园区为单位强化资源对接,如松山湖园区教育资源丰富、科技创新主体集中,辖区内有22所新型研发机构。这些资源对助力东莞市建设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不仅如此,东莞市还在学校层面创设科普副校长制度,聘请科学家、高等学校专家、企业工程师等担任学校科普副校长,并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目前东莞已有580余所中小学配备了科普副校长。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