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9日 星期三
决策者说
院校助力全面振兴行动
周志龙

    辽宁省锦州市域内有9所高校和11所中等职业学校,为充分发挥驻锦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锦州市深入开展院校助力全面振兴“596211”行动,即开展暖心留人行动,每年实现5000名在锦学子留锦就业创业;采取“一对一”模式,9所驻锦高校分别结对包联9个县(市)区,助力提升教育惠民水平;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推动驻锦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围绕锦州市6大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与之相适配的相关学科专业;深化产教融合,以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为载体,组织20所驻锦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进驻100家规模以上及高新企业,高标准打造100个科技创新平台,提升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

    开展暖心留人行动,每年实现5000名在锦学子留锦就业创业。做好“人才三百”活动,即“百校百站”人才服务、“百校千企”人才对接、“百校万人”人才实践。同时对接高校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为大学生深入学习、增长才干搭建平台,为企业选用人才提供服务。

    深入开展驻锦高校“人才‘四助’”活动。全面开展“入学帮助、实习扶助、就业协助、创业资助”活动,为引用聚留人才营造稳定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更多在锦学子热爱锦州、扎根锦州、圆梦锦州。

    开展“高校学子留锦来锦专项行动”。锦州市认真落实开发基层就业岗位,加大市直教育系统招聘高校毕业生力度,稳定基础教育教师招聘数量,逐步扩大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等政策措施,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留锦来锦创业。今年,锦州市举办了大学生就业“双选会”、线上线下招聘会、企业进校园等系列活动300余场,为锦州市高校毕业生提供了9万余个优质就业创业岗位,较好满足了毕业生创新创业需要。

    开展教育惠民行动,9所高校结对包联9个县(市)区。采取“一对一”模式,9所驻锦高校分别结对包联9个县(市)区,如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结对包联黑山县、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结对包联北镇市等,精准结对开展院(校)地协同合作。各驻锦高校根据专业特色组建师生团队,积极参与“幸福教育进社区(乡村)”教育惠民工程,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公布课程设置明细,打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家庭教育”“普法教育”和“科技助农”等系列精品课程,定期开展文化讲座、科技普及和文艺演出等各类教育惠民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各县职教中心结合本地用工特点面向社会提供培训服务,每年开展食品安全等专业培训3万人次,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等培训1000人次,对未就业大学生、农民工、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社会重点群体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技能。

    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赋能6大主导产业发展。锦州市围绕6大主导产业支持驻锦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精细化工、新能源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及应用等相关学科专业,不断提升学科专业竞争力、发展贡献力和行业影响力,推动驻锦高校和中职学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健全市、县两级人力资源统计、市场预测、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和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推动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更好地适应全市主导产业需求,提升学科专业适配性,为锦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211行动计划”。以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为载体,锦州市组织20所驻锦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进驻100家规模以上及高新企业,高标准打造100个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技术改造、科研攻关、工艺设计等服务,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截至目前,20所驻锦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与多家企业共建中试基地67个,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30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率69.65%,实现经济效益过亿元。不仅如此,推动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向交流任职,高校教师可深入企业参与实践,提升教学与科研的实战性;企业专家则可作为兼职教师,将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带入课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鼓励企业通过设立奖教助学基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开辟就业岗位等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等方式,用“真金白银”反哺驻锦高校,助力锦州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辽宁省锦州市教育局局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