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科技赋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已连续6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如今,通州区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为抓手,将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通过“三聚焦”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构建具有通州特色的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
聚焦夯实基础,厚培科学教育土壤
营造科创育人环境。通州区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统筹推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改造升级,近三年投入资金750万元引入智能教学系统、云计算平台等先进设备,建成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广播、电视、会议等应用系统,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与教学资源云端共享。同时,因校制宜建设新型教学空间,创设个性化、智能化科学教育环境。如高新区小学打造“金种子少儿科创谷”,为学生播下科学精神的种子;通州高级中学附属初中设置无人机训练基地、“科创文山”展厅等科技活动基地,学校的多样探索为区域营造了科学教育氛围。
构建科学课程体系。通州区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扎实推进科学“立学课堂”,引领青少年进行科学探究;研发学科融合课程,把科学元素融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践行浸润式科学教育,全方位推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如金郊初级中学将科学教育巧妙融入多元智能课程,构建了“智于心、能于行”的学校科学教育体系。
培育科学教师队伍。配齐配强科学教师是推进科学教育的关键。通州区通过出台优秀教育人才招引政策,优化科学教师队伍结构和师资配置,实现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配备全覆盖;充分发挥名师(校长)培养导师团作用,实施“古沙师韵1311”名师(校长)培养工程,加大名优教师培养力度,实现科学名师引领普通教师成长,不断提高科学教师的理论修养与教学技能。同时,针对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成长进度,除常规的教研活动外拓展教师培训方式,创新科学教师培养协同机制,全方位提高科学教师综合能力。
聚焦拓展场域,形成科学教育合力
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通州区创设大中小幼纵向延伸的培养机制,通过多元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在幼儿园实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杏园路幼儿园打造“科豆”课程,通过“科豆小实验”“科豆小考察”“科豆小制作”等活动,开展幼儿生态科普、生活百科、编程入门、职业启蒙;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周、科技节、科普日、科技先锋超市、院士专家“四进”等科普活动,放大科普效能品牌效应;对接高校资源,通过结对合作等形式实现协同推进、资源共享、课题同研、联合创新。
家校社科学教育一体化。健全家校社协同推进机制,打破学科、阵地、资源的边界,有效联动“学校全课堂、家庭微课堂、社会大课堂”。通州区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鼓励、指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科学教育中,共同提升家庭的科学素养;挖掘社会大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让广大中小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加强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与挑战,进而发展科学思维。
校内外科学教育一体化。通过建立健全校内外科普资源常态联动机制,通州区将校外科学教育资源作为校内科学教育的有效补充。一是将校外科普资源“请进来”,通过开设线上线下科普课程、指导学校科技社团等形式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开展;二是借助科普教育基地“走出去”,各校定期组织学生到科技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借助科普教育基地的场地和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科学教育空间。
聚焦改革赋能,提升科学教育质效
加强科学教育品牌建设。强化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培育创建科学教育试点示范学校,通州区在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试先行。如通州区实验小学充分发挥“十四五”首批江苏省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带动科学教育全面提升。以省级内涵建设项目为支点,通州区有序推进科学教育项目建设,推动各校科学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发挥集团示范带动效应。立足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优势,通州区发挥区内15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及9个学前教育集团(共同体)牵头学校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共育名优教师、共研精品课程,促进集团内与校际科学教育资源共享。
加快推进数字教育发展。通州区利用互联网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打造好线上“科学公开课”“家庭科学教育指导课”等平台,为广大中小学生特别是乡村学生提供触手可及的科学“第三课堂”,方便“云共学”“云实践”。如高新区小学开展“馆校联动 空中课堂”活动,利用智慧教育平台与上海博物馆、上海科学节能展示馆等科学教育基地联动,带领学生“云参观”,开阔学生眼界。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