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成为基础教育的高频词。面对推进科学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困境,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通过营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联动,打破科学教育“知易行难”的瓶颈。 建设科学营地,打造科学实践中心。推进科学教育需要专业的场馆场地。为此,海沧区教育局与厦门市科技馆联手打造厦门沧江研学营地,致力于为海沧乃至全国的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探究与体验场馆。厦门沧江研学营地立足区情,锚定“科学+”定位,通过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设计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科学教育主题研学课程,凸显区域特色;还与福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气象局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涵盖创客、自然科学等领域的高质量研学课程,两年来已开发72门科学类实践课程,链接40个优质资源,设计56条研学路线。多元场所、多类课程保证科学研学过程中的“实物教学”和“实践探究”,全方位保障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高质量的“研”与“学”。 盘活学校资源,构建科学实践核心圈层。学校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海沧区盘活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保障教师系统设计多样化实验课程及实践活动,为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提供支撑。如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的“周末实验室”,通过制订开放计划安排表,发布活动时间、具体项目和指导教师,学生依托“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在线上预约,满足学生科学兴趣培养与开发的需求。诸如此类,各学校开放实验室开展科学教育探索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相结合,激发青少年动手实践、科技创新的内动力。目前区内学校已组建物理创想营、生物观察团、化学梦工坊、智能创客班、航模逐梦旅、科技先锋队等六支特色鲜明的科技团队,实现了学科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 调动家庭热情,创设科学实践亲子圈层。家庭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渠道,父母的引导与鼓励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研发“双螺旋·三阶式”家庭实验室推广行动。“双螺旋”,即教师依循教材要求提炼出核心概念涉及的实验,在引导学生居家完成实验后,由学生自主尝试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拓展类实验。“三阶式”,即为学生搭建科学实践的阶梯,通过“阅读激趣提问题→实践体验探奥秘→专题深挖成体系”,由浅入深、由点成线,让学生在家庭感受科技魅力。如天心岛小学打造“周末博物馆”,引导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厦门各博物馆,让学生拓展视野。 联动社会资源,扩大科学实践延展圈层。社会资源为科学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海沧区通过宫校合作、馆校合作、高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样态,丰富科学教育实践形式,拓宽科学教育的实践场,打造最外层科学实践延展圈层。 宫校合作。海沧区青少年宫入驻学校场馆,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多样化的科学类课程与实践平台。青少年宫与学校充分发挥“宫校一体”优势,在课程上实现深度衔接与融合,更加注重拓展与提升,确保学生能够从基础到进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馆校合作。海沧区建立场馆动态资源清单,目前已纳入清单的单位11家,青少年校外创新实践基地46家。各馆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需求常态化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满足区域内青少年研学实践需求。如海沧区与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联合举办“当艺术遇上科学”师生作品展,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高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在区教育局的协调下,海沧实验中学聚焦航天科技教育,与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生可以参加厦门大学相关社团、航天科普研学营以及航空航天学院航空航天文化节等多个实践项目。在厦门大学优质师资和航空航天资源的带动下,学校重点打造北斗创新航天实验室和物理科技实验室等特色实践场地。厦门熹海高级中学与厦门宝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科普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到企业参观产品研发中心、生产车间,聆听专职技术人员的科普讲座,了解最新生物科技前沿知识及实际成果,为学生感受科技魅力拓展了空间与视野。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