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我见
“办小报”作业引发的思考
张基广

    周末,偶遇几个朋友喝茶聊天。谈兴正浓时,一位朋友匆匆离席:“得回家帮孙子‘办小报’了。” 朋友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我一下陷入了沉思——本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小报作业”,何以演变成了家长的才艺比拼。

    周末或假期给学生布置“办小报”作业,似乎成了不少小学、不少教师布置作业的“标配”。但许多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暂时还不具备在家独立完成此类作业的能力,况且交作业时学生都希望有好的表现,于是不少家长就“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代劳了。结果很多小报并不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越漂亮的小报可能家长代劳的成分越多。“办小报”成了家长间的比拼,由学生作业演变成了“家长作业”。

    因此,就出现了这样尴尬的情景:那些有能力的年轻父母办起小报来还勉强凑合,但如果孩子父母工作忙或不在身边,遇上家里老人带孩子,就会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懊恼。真正带着孩子一起慢慢设计制作的家长并不是很多,“办小报”作业并没有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初衷,反而变成了一种形式和负担。

    本来,让学生通过“办小报”提升综合能力无可厚非,但在实际完成作业过程中却走了样,甚至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少家长直接从网上下载套用模板,并没有与孩子一起创造性动脑动手,容易生发从众心理;学生拿着并不是自己做的小报盲目攀比,容易导致虚荣心理;小报作业只是为了上交,大多没有进行郑重评价,最终只是成为装点教室墙面的装饰品,容易形成应付心理。

    如何让“办小报”真正起到实质性作用?我认为,就是要把“办小报”由家庭作业改为课内学习:根据学习需要和学科特点,语文课上适当做一做文学小报,数学学科做一份数学小报,科学课设计一份科技小报,美术课完成一份艺术小报……

    当然,小报并不局限于单学科,还可以跨学科,我所在的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就有个举措,把每月最后一天设为全校的“独立学习日”。这一天各科教师不急着上新课,而是对当月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回顾和整理,不少班级和教师就利用“独立学习日”的时机,组织学生用课堂时间办一份像模像样的小报——既可以做学科的学习小报,也可以做跨学科的综合设计。

    有了这样的学习时空,“办小报”就不再是一种应付和负担,而是真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就真正实现了“办小报”的学习价值和育人价值。

    除了“办小报”这样形式化的家庭作业,还有做小制作、做学具等家庭作业,也基本上变成了“家长作业”,都值得我们反思、研究和探索。

    其实,任何作业都不该成为一种强制任务和浅表形式,而应该成为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学生做作业不是为了上交作业,而是为了获得成长。

    (作者系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