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湖北秭归以“强师工程”吸引大批优秀教师
为山区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通讯员 王丁丁 聂颜园 | 本报记者 万景达

    “你觉得回到山区教书值得吗?”有人问湖北省秭归县一中教师魏伶俐,身为北京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的她回答十分简单:“我出生在农村,深知教育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家乡需要我,我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领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巴山楚水间的湖北秭归历来饱受引师难、留师难、生源流失之痛。如今的秭归近五年招引各类教师349人,全县教师队伍数量充足;义务教育及高中各学段师生比均高于国家标准;每年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达200人……全县教育俨然“弯道超车”。

    这些成绩得益于“强师工程”送来的“源头活水”。

    我就是那只“归雁”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优质师资短缺一直是制约秭归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几年前国家电网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强师工程”,聚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问题启动“优师计划”,让魏伶俐这样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愿意回到乡村学校任教。

    与魏伶俐一样,同样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尤书悦于2021年也选择回家乡任教,成为秭归县一中的化学教师。在选择回乡之前,尤书悦也犹豫过,但她感受到了家乡的满满诚意,“学校给年轻教师提供了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比起竞争激烈的城市,在县城更有我施展作为的空间”。

    “新进教师业务素质强,为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活力,我们也会努力做好服务,致力于让他们安心从教。”秭归县一中党委委员、副校长王学勇表示,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专业教师可享受包括餐补、租房补贴和购房补贴在内的各种优惠政策,还可以获得各种教育基金的奖励以及各类培训等。

    让“外流”变“回流”

    “秭归的县级财政提供的培训经费较少,曾经只能依靠网络研修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能够参加省外集中培训的机会非常少。”谈起往事,秭归县教育局教师管理股股长梅筱云忍不住直叹气。

    “强师工程”让这一切发生了改观。2024年3月,国家电网集团乡村振兴处一行到秭归深入了解当地教育发展基本概况及教师队伍建设发展需求,为“强师工程”在秭归“落户安家”增添了一颗“定心丸”。

    “自‘强师工程’启动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先后为秭归‘量身定制’了‘励耘在线’线上培训项目、‘金种子’领航校长培养项目、‘新时代筑梦人’班主任能力提升项目等多个项目,让乡村教师也能享受到和大城市一样多的资源。”提起“强师工程”带来的红利,梅筱云激动地说。此外,秭归县紧抓“教师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学校多所,新增学位2000个以上,持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

    “家长从观望到信任,见证了秭归教育质量的飞跃。”该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有了优质的教育资源,秭归优质生源开始从“外流”向“回流”转变,近三年就吸引400余名学生“回流”。

    奔赴“引才取经”之旅

    2024年7月,驻港部队秭归希望小学副校长谭传虎和其余9所秭归县的学校管理干部一起远赴北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金种子”领航校长培养项目。

    “印象最深的就是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亲身体验了该校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文化环境。”谈起此次北京之行,谭传虎记忆尤深。

    通过实施“金种子”领航校长等各类专项培养项目,“强师工程”助力秭归在全县组建名师工作室15个,并通过结对子、组团式帮扶等形式,有力推动了农村和教育薄弱地区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借助“强师工程”等教育帮扶优质资源,秭归近两年共选派30余名管理干部和教师到北京、广东等地区跟岗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在一次次研修和培训中,秭归县九畹溪镇芦池湾小学校长杜凤琴迅速从特岗教师成长为管理骨干,并在202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

    此外,“强师工程”项目组还为秭归组织了多场现场人才招聘活动,深化县校合作、实施精准引才,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秭归发展就业。“北京师范大学为我们搭建了与高校学子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这种‘一站式’的招聘方式让我们能更精准地找到所需人才。”2024年5月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参加人才招聘工作的秭归县一中党委委员、副校长胡林说。

    近两年,秭归县赴省内外师范院校招聘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人才30余名,吸引县外优秀教师到秭归任教10余人;实施“特岗计划”补充特岗教师30余人,有效充实了乡村教师队伍。

    “我们将珍惜‘强师工程’带来的难得机遇,加强沟通交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学校管理和教师发展的新路径,全面推动秭归教育高质量发展。”秭归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双红说。如今,一幅“强师工程”携手共同绘就的教育画卷已在秭归大地上徐徐展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