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超级中学”破坏教育公平
王 营

    淡化“重点高中”标签,完善制度建设,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陈伟志的建议切中当前高中教育改革的痛点,触及了基础教育公平的核心命题。

    近年来,各地以“重点”“示范”高中及其开办的分校为代表的“超级中学”不断涌现。一些“超级中学”凭借“江湖地位”和丰富资源,通过跨地区掐尖招生的方式在教育资源抢夺战中占据了绝对优势。面对“超级中学”优厚的招生条件、更好的师资配备、更丰富的奖学金制度,一些县级中学成绩优异、潜力巨大的学生难以抵挡诱惑。

    “超级中学”的虹吸效应使得县域高中不仅失去了优质生源,也面临教师资源的流失。随着生源的流失,县域高中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也不断下降,这种双重打击使得县域高中陷入发展困境,只能在低位运行。

    同时,“超级中学”的存在也加剧了社会的教育焦虑。在家长眼中,孩子能否进入“超级中学”成了能否考上好大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孩子进入这些学校,家长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孩子被迫参加各种培训班、竞赛辅导,只是为了在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种教育焦虑直接导致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更加严重,学校、家长更多关注升学和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比如有些学生虽然在“超级中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却存在明显不足。

    淡化“重点高中”这一特殊标识,高中学校便不得不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一些学校可能会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师资优势等发展特色教育,比如农村地区的高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资源,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学校的多样化发展,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需求,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多元化人才。

    “重点高中”往往集中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而淡化“重点高中”标签,优秀师资、教育经费等才有机会向其他学校流动,促使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地分配,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淡化“重点高中”标签不仅是破解当前高中教育面临的各种困境的权宜之计,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实践中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家长、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宣传淡化“重点高中”标签的意义。同时加强对新教育理念的普及,让人们认识到教育公平、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要深入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重点高中”现象被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其在区域内甚至跨区域招收优秀初中生影响了当地教育生态。所以,不妨从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着手,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考查学生的实践、创新、协作等能力,而且要提高综合素质在学业表现中的比重。

    三要完善制度建设。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分配制度,使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均衡,进而缩小区域间、学校间的差距,整体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要建立严格的招生监管制度,加强对高中招生过程的监管,防止“超级中学”违规招生,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宁阳县教育和体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