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自主教育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 袁媛)5月16日,以“‘三新’背景下的主题式跨学科学习”为主题的第十六届全国自主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崇实分校举行。会议由中国屈原学会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
“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关注的核心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中国屈原学会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桂旺提出,培养跨学科思维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崇实分校校长高殿君看来,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撬动课堂变革的核心杠杆。该校目前总结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推动课堂改变的四大路径,即教学理念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教学模式从“线性传授”到“项目驱动”、学习方式从“孤立记忆”到“协作建构”、评价体系从“单一应试”到“多维素养”。
“智启未来·科教融合”研讨会举办
本报讯(通讯员 宋世云) 5月12日,主题为“智启未来·科教融合”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一零一中学召开。
“如何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答题’。”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陆云泉表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方维海介绍了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为标志的科技发展趋势,让教育工作者思考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方向和教育变革的影响。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主任杜荣贞认为,需要整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科学教育新格局。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表示,科学教育应该从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会上,北京一零一中学展示了14节数智赋能各学科教育的观摩课。“本次会议汇聚了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阶段成果,展示了不同区域和学校科学教育‘加法’取得的成效。”北京一零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建立多层次、多样态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引领学生走上终身探究之路。
“AI与生活”地方课程发布
本报讯(通讯员 吴金泓) “转圈、坐下、比心……”机器狗在学生的指令下流畅地完成了一系列动作。5月12日,浙江省兰溪市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AI与生活”发布仪式暨教学研讨活动在锦绣育才小学举行。课程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是兰溪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教育”的创新实践。
据了解,该课程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生活场景中学习AI”和“跨学科融合”,从学生生活情境入手,通过动手实践和项目化学习,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应用,将数学计算、艺术设计、伦理讨论等融入AI学习。
“‘AI与生活’课程化研发与实施是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培养新质人才的重要抓手。”兰溪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市将通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筑牢根基、深化教学场景应用提质增效、打造区域教育品牌扩大辐射,在守正创新中探索新质人才培养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