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箱是博山的传统名菜,寓意‘开箱见宝’。以前都是妈妈做给我吃,现在我也学会了,我要亲手为他们做这道菜。”在博山区第三届“‘博菜众尝’,不负好‘食’光”擂台赛现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第一中学学生孙芊一诺向评委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博山,不仅是中华陶琉文化城、中国琉璃之乡,更是中国鲁菜名城和发源地。近年来,博山区教体局立足地域特色,以弘扬劳动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构建“文化传承+实践育人”的特色劳动教育体系,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注入鲜活的地方元素。 顶层设计,构建劳动教育新格局。博山区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高质量发展整体规划,通过系统性布局、专业化实施、协同化推进,打造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顶层设计层面,区教体局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劳动教育专项推进小组,建立“行政统筹+专业指导+家校社协同”三维联动机制,通过整合实践内容、资源平台、人才队伍等要素,形成覆盖全区的年度劳动任务清单和项目推进路线图;博山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出台《学科融合实施指南》,组建由劳动教研员领衔的专家指导团队,开展常态化入校诊断和精准帮扶;示范校构建“一校一品”特色课程群,通过“劳动教育现场会”“典型学校分享会”等形式辐射经验;各学校均设立劳动教育工作专班,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开发陶琉、美食、生态农业等特色课程项目;家委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构建“家校劳动教育共同体”,实现课程设计共商、育人效果共评。目前,全区已实现“校校有课程、处处有阵地、实施有标准、评价有效用、社会有合力”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特色引领,培育劳动教育新品牌。博山区组建了由18名教师组成的劳动课程区域核心教研团队,开发了《陶风琉韵》《博山菜制作》等31门课程,构建了从小学到中学的渐进式课程体系:小学生学做博山水饺,在舌尖感知家乡味道;中学生独立完成“酥锅”“炸春卷”等传统名菜,部分乡村学校结合镇域特色将猕猴桃种植、加工纳入实践课程,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劳动教育链条。 实践育人,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博山区制订了《博山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精细化指导劳动教育实施,确保劳动教育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在校内,各中小学开辟“小菜园”、建立“美食工坊”,学生从播种到烹饪全程参与;乡村学校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蘑菇房”“蚯蚓养殖池”“阳光花房”等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命成长。在校外,各学校与糕点厂等共建实践基地,开展烘焙、琉璃、陶瓷制作体验,学生在“一粥一饭”中体悟劳动艰辛,在“一陶一琉”中触摸历史文脉。 评价激励,激发劳动教育新活力。每年5月是博山区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舞台的时节,“‘博菜众尝’劳动美”活动上博山菜色香味俱全,“琉光璃彩·界别同心汇”展台作品琳琅满目。2024年,博山区试点了11处劳动项目学校,表彰了13个劳动教育先进单位、27名优秀教师、40名优秀学生和8个“博菜众尝”获奖学校。各学校通过授予“家庭劳动好帮手”“校内劳动小能手”等称号,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 以点带面,拓展劳动教育新空间。博山美食和陶琉特色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博山区劳动教育其他方面的发展。从博山区郭庄学校的“红旗精神”实践基地到博山区四十亩地小学的分年级劳动主题活动,再到域城镇第一小学的“玉禾生辉”项目,各校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优势,构建“一校一品”劳动教育矩阵。在师资建设上,非遗传承人、老字号厨师走进课堂,与教师共研“双师型”教学模式,让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焕发新生机。在基地建设上,全区各学校因校制宜、因地制宜选择项目建设适合自身的实践基地,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共建设开发劳动实践基地80余处,发掘研学基地16处,其中省级研学基地6处、市级研学基地10处,实践资源类型多样、资源丰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空间。 下一步,博山区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深化劳动课程创新、拓展实践平台,推动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深度结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博山方案”,让地域文化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作者单位均系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