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研有所精:在“头脑风暴”中优化课程
陆锡炯

    2020年4月,在浙江杭州水乡祥符桥宦塘河畔,杭州市永正实验学校创办,依托“中国书院风,江南水乡味”的建筑风格,学校把“江南习俗”劳动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次年,学校全面构建起“江南习俗”劳动课程1.0版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板块:“春之栽”“夏之访”“秋之收”“冬之腌”。

    不过,运行数年之后我发现校本课程的瓶颈渐显:有的项目取材及受众面较小,有的项目过于单一,缺乏生动性;整体课程与节气习俗呼应较少,与传统文化智慧关联不多;年级间的阶梯式目标设计与系统性衔接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制约着课程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作为校长,我深知课程迭代升级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与过程领导。因此,我决定利用暑假前夕教师还未离校的时间,凝聚团队智慧,启动课程2.0版的优化工程。

    6月底,我召集了劳动教研组长、美术、科学、劳动学科教师及相关中层干部进行了一场深化推进“江南习俗”劳动课程优化发展的“头脑风暴”。会前,我要求每位成员梳理1.0课程实施中的结构性困惑与建议。会上,我引导大家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深度研讨。

    劳动教研组长诸洪程表示:“像‘秋晒八谷’项目组织学生晒八样谷子意义并不大,确实需要改进。”大家围绕诸老师的观点进一步思考:如何改革这类不太实用的课程内容,做更好的设计。有的边思考边做笔记,有的拿起手机查找资料。

    劳动学科教师姜钰华通过AI对话,了解到秋季开学后将迎来白露,那会儿可以给学生午餐安排龙眼作为水果,组织学生将龙眼壳收集起来在美术课上制作天然染料。姜老师的提议获得美术学科李大蒙老师的支持。我也认为不错,提出将“秋晒八谷”改成“白露龙眼”,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那怎样破解“年级间阶梯式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逻辑”这一问题呢?我接着引导大家思考。科学教师瞿晓芳也认为学校知名的“冬腌菜”劳动课程月,学生年年踩价值有限,每个年级如果有不一样的课程递进设计会更好。

    在讨论中,中层干部吴月婷老师提出,每年11月初可以组织学生摘枸杞,然后在农历腊月初八前夕组织学生做腊八粥,这样就有了两个与“腌制类”不一样的课程内容。“那怎样解决‘年级间螺旋式递进上升’这一问题呢?”姜老师的追问让会场再次沉默。

    我想了想,提出:“摘枸杞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活动可以让一年级小朋友参与;踩冬腌菜可以让二、三、四年级学生参与;煮腊八粥可以让六年级学生参与。这样各年级学生都有符合他们年龄特征、能力范围的节气习俗活动参与。而且从学校整体角度来看,活动是丰富的。”

    “那五年级做什么呢?”吴月婷老师的追问再次引发大家讨论……

    这次头脑风暴持续了几个小时,大家共同为课程改进献计献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留给校长的还有需要再努力的地方:一是已经有了“白露龙眼”这一项目,那么秋季的“寒露、霜降”时节能有哪些适合分年级开展的活动?二是冬至时节如何组织五年级学生进行一项习俗劳动?三是当相关节气有了习俗劳动内容,如何给它们取一些有意义的名称,让我们的课程有内涵、有品位呢?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在暑假期间好好构思、努力突破。

    作为一名校长,我深刻认识到校本课程的优化发展对于学校高品质办学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课程引领者、团队凝聚者与资源协调者,校长要有前瞻视野,要具备高效组织、激发动能、破解难题的管理智慧。我们探索的“依时令、分年级、优内容、重文化”的课程优化理念,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永正实验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