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灵动启迪我们保持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山的稳重赋予我们持之以恒的专业定力,基于学校“尚善若水,润己达人”的理念,我们学校管理团队的假期成长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一场融合山水智慧的修行之旅,我们探索“知水·行山·合道”的成长路径,使假期成为管理团队专业发展的“增值期”。
知水:以开放姿态吸纳多元智慧
水的特性在于其善利万物而不争,管理团队的学习首先需要如水般“虚怀若谷”。我们设计了“三读三访”假期学习机制。
“三读”即读教育专著、读管理经典、读人文社科。去年暑假,我们共读了《第五项修炼》,通过线上读书会,每位成员结合分管工作分享系统思考的应用案例。德育副校长从“啤酒游戏”模拟中反思了德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后勤主任则运用“成长上限”模型,优化了校园维修响应机制。这种深度共读超越了泛泛而谈,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三访”包括访名校、访企业、访社区。去年,团队分赴各地前沿学校,不是简单照搬经验,而是带着“他们的做法如何与我们‘润达教育’理念相融合”的问题去对话。在杭州某校,其“走班制”与我校“山水课程”的适配性成为讨论焦点;在成都某校,其“家校共育”模式启发了我们“润己达人”理念的实践创新。每次考察后,团队都会形成《考察启示录》,明确“可借鉴点”“待转化点”“创新突破点”。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水韵讲坛”,邀请高校教授、企业高管、艺术家等各领域专家授课。一位科技公司CTO(首席技术官)关于“敏捷开发”的分享,启发了我们教学管理迭代的新思路。同时将软件开发中的“最小可行产品”概念迁移到课程开发中,促使我们建立了“山水课程”快速迭代机制。艺术家关于“创意产生”的工作坊,则让我们重新思考“水的灵动”在教学创新中的应用。这种跨界学习如同水之包容,让管理视野更加开阔。
行山:以稳健步伐践行管理创新
山的精神在于其坚定不移,管理学习必须落地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改进。我们实施“1+1+N”实践研究项目:每位班子成员1个管理微课题、1个课堂教学改进点、带动N名教师共同实践。学校党委副书记领衔的“党组织如何引领‘山水课程’建设”课题,通过假期调研形成“党建+课程”融合方案,在新学期建立党员教师课程研发先锋岗;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设计的“校园公益积分制”,在假期社区服务中试运行后,已成为学校德育品牌。
去年假期,我们开展了“假如我是校长”模拟管理活动。中层干部组队“接手学校”一周,处理突发事件,制订新学期计划。一组模拟处理校园舆情危机,创新提出了“透明化沟通”策略;另一组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积分制”直接被纳入新学期制度。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了21条被采纳的管理建议,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大家的全局思维。
我们还特别重视将假期外出学习成果转化为管理制度。教学副校长在上海某校参访后,借鉴其“教学诊断”方法完善了学校“课堂观察量表”;总务主任学习某企业“5S管理”后,改造了学校仓库管理系统。这些都不是简单复制,而是经过校本改造的创新实践,体现了“山”的定力与“水”的变通。
合道:以系统思维融合山水智慧
山水相依方成风景,知行合一才是真知。我们通过“三会一课”——假期学习分享会、管理案例分析会、战略研讨会和开学第一课,促进学习成果转化。去年暑假的“润达教育2.0”研讨会上,团队运用SWOT分析法(优劣势分析法),将假期所学系统融入学校新三年规划。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借鉴“设计思维”理念重新架构“山水课程”评价体系,将“山的厚重”体现为基础指标,将“水的灵动”体现为特色指标;德育主任引入“积极心理学”,完善“以水润心”德育实施方案,开发“善意银行”“情绪调节池”等特色活动。
我们特别构建的“山水智库”已积累了127个管理案例、48套工具模板,这些不是束之高阁的资料,而是每周行政会上分析研讨的鲜活素材。例如某企业“复盘文化”被学校改造为“教学管理复盘四步法”,某高校“导师制”启发我们建立了“山水师徒”培养机制。每个案例都经过“理论依据—实践应用—本土改造”的三步分析,确保外来经验与本校文化有机融合。
我们深知,唯有将水的灵动思维与山的稳健行动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管理境界。当管理者自身成为“山水文化”的活标本,“润达教育”自然能够润泽每个师生的生命成长。
(作者分别系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七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