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新场景:数智技术赋能育人转型》从区域、学校、教师不同层级,呈现AI赋能教研的便于实操的更多可能性。书中,赵华所长定位的“专科医生”式教育智能体展现出提供个性化服务、贴合教学实践的成功运用。受此启发,我们研究团队尝试借助教育智能体改进教学设计思维,推动教师课堂转变带动学生思维成长。于是,聚焦思维提升的“改课智能体”应运而生。 实践中,我们研究团队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课表格梳理的教研片段为例,期望借助“小学语文AI改课”智能体(简称“智能体”),对教师的设计或课例提出可行性修改建议,探索AI如何助力教学设计优化。 我们原先的设计是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自主梳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可能情况,旨在将思维过程可视化,清晰呈现思考路径,从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智能体首先肯定了这一设计的优势:聚焦文本关键逻辑点,借助表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其人弗能应也”背后的逻辑漏洞;鼓励发散性思维而非单一线性思维,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表格作为支架符合学生年段特点,有效促进了知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的转化。 同时,智能体提出了关键改进建议。建议增加思维引导梯度,例如为学困生提供1—2个样例作为思考支架,并在联系生活类似现象时继续依托表格梳理过程;建议强化思维可视化深度,如让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关键依据和质疑之处,并鼓励配图呈现思维过程,突破表格局限。同时,智能体建议进一步丰富思维维度,不仅要分析语句真伪,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其人弗能应也”背后人物的心理动因,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人物性格。 这些建议极具价值:它们让表格使用更细致,兼顾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并深化了可视化程度,这是教师常忽略的细节;更重要的是推动了表格功能升级,从梳理逻辑关系延伸至洞察人物形象,有助于突破教师固有的思维局限。这表明AI能为教师提供参考支架、拓宽思维边界,但设计高思维含量的课堂,核心仍依赖于教师自身良好的思维品质。 为进一步验证,我们请智能体生成了相应的23分钟教学片段设计。它快速响应、环节清晰,体现了从“表格梳理”到“绘画表现”的创新路径。然而,这个片段在凸显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方面尚有不足,需要人工调整。这一过程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学功底深厚、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可以有效借助智能体优化设计;反之,缺乏思想深度的教师则易被工具主导。 实践告诉我们,AI赋能教研的意义在于成为教学教研的“加速器”与“扩音器”,教学优化的本质力量始终源于教师的思维品质与专业能力。AI赋能,教师必须自身先“能”。因此,要超越仅将AI视为工具或制作辅助的认知,需要通过实践推动教师真正应用智能体实现人机协同成长。AI非捷径,反而要求教师提升独立思考与审辩能力,优质思考方能产出优质成果。同时,团队协作汲取集体智慧,方能众行致远,共同提升教研质量。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研科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