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下,黑龙江省五常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立足本地稻米产业优势,探索出“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发展路径,构建起“校地企共生,产学研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为县域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五常模式”。 五常市作为中国优质稻米之乡,稻米产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学校紧扣这一产业根基,以服务现代农业、助力产业振兴为办学定位,确立“举农字旗,走强农路,育新农人”的发展思路,通过联动政府、行业与企业,将职业教育与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深度绑定,走出了一条职教赋能产业升级的特色之路。 为打破产教融合的壁垒,学校主动搭建多方协作平台。通过争取五常市委、市政府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支持,学校联合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五常市十万人家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企业,成立五常市“市域产教联合体”,并出台《五常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等文件,确立“政府主导、校企联动、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产教融合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确保政策落地与实效达成,为产教融合筑牢了制度根基。 在此基础上,“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四双”育人模式让资源共享成为常态。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电子商务专业增设“短视频制作与运营”专业,在农学专业开设“五常优质水稻栽培技术”专业,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师混编授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电商企业的运营总监走进课堂,带来一线实践经验;校企联合建成电商直播中心与现代农业智慧大棚,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技能;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从理论知识到职业素养进行双向评价,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体系。 围绕稻米产业的实际需求,学校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学校建设以农学专业为龙头,电子商务和直播电商服务专业为两翼的专业集群,精准匹配产业发展需要。学校与五常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校园+田园”模式,让学生完成从基础技能到实战训练的全流程培养;以“学校+基地+农户”模式推广鸭稻种植、有机蔬菜种植等技术,带动特色农业发展。针对产业技术短板,学校开展“种植技术+电商运营+品牌管理”复合型培训,年培训超1000人次;2022年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育苗新技术,推广覆盖10万亩稻田,带动580户稻农增收近千万元,让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面对产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学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电子商务专业基础上增设直播电商服务专业,与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共建乡村振兴产教学院。通过电商技能培训,学校带动2000余名农户加入电商供应链,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孵化20个创业团队,带动200余人就业。同时,学校联合企业打造“农业+旅游+教育”融合业态,共享村庄的“插秧节”“野奢营地星空露营节”等项目,打造五常休闲旅游的新名片,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如今,产教融合的成效已逐步显现。学生在全国校园生态电商节、黑龙江省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为当地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水稻育苗技术推广与电商培训形成良性循环,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电商发展助力农产品上行,乡村旅游实现多元融合,学校案例获评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回望这一历程,四方联动是产教融合的根基,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协同发力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无缝衔接;精准对接产业痛点是关键,围绕稻米产业设计人才培养路径,让教育供给始终与需求同步;多元融合则是内生动力,“农业+旅游+教育”“学校+基地+农户”等模式,激活了乡村资源,推动了技术下沉与成果转化。 学校用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能实现农户增收、产业升级与教育质量提升的多重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四链融合”的持续深化,这片黑土地上的产教融合故事会越来越多、越讲越好。 (作者单位系黑龙江省五常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