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职教纵谈
知行合一:化解校企合作深层矛盾
郑 豪 秦 羽

    在教育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校企合作已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但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校热企冷”“形式化合作”等问题,影响校企合作质量。这些问题本质上是教育规律与产业逻辑未能有效耦合所导致的。

    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简称“学院”)基于多年探索,以“教学做创用”为核心理念,构建“五维协同,五链融合”的校企共建机制,通过学院和企业双轮驱动,在“教学做创用”五个维度上共同推进,实现“教育链、学习链、实践链、创新链、应用链”的融合贯通,打破传统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形成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教学做创用”是对知行合一理论的现代发展。“教”需要遵循认知规律,将产业前沿转化为模块化教学内容,如学院在课程体系中植入的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实则是通过“认知脚手架”降低知识迁移的难度;“学”与“做”的统一是对情境学习理论的呼应,学生在“梦工厂”等实践平台参与项目研发,本质是在真实职业场景中完成身份建构;“创”与“用”的延伸更是超越传统技能培养范畴,指向创新人格与社会责任感的塑造,这与“培养终身学习者”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

    “五维协同”机制的理论根基在于生态系统理论。政府的政策引导为生态系统提供制度保障,企业的资源输入是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学校的人才培养是核心功能载体,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加速成果转化,社会组织的参与则拓展了教育的社会服务维度。这五个维度并非简单并列,而是通过权责清晰的协同机制形成共生关系。例如,学院与地方政府、高新技术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正是通过“政策—资源—技术”的三向互动,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衔接。

    “五链融合”的实践逻辑源于对人才培养全周期的系统考量。产业链的需求导向决定教育链的内容设置,人才链的质量标准反哺创新链的目标设定,服务链的社会价值则为整个体系提供发展动能。这种融合不是单向适配,而是动态平衡的过程:当某一产业技术迭代时,学院会通过企业导师驻校、课程内容更新等机制,在3个月内完成教学内容的相应调整,这正是“五链”自我优化能力的体现。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有效化解了校企合作的三大矛盾:一是通过“教学做创用”的闭环设计解决了“学用脱节”的认知矛盾;二是依托“五维协同”的利益协调机制化解了“校热企冷”的动力矛盾;三是凭借“五链融合”的动态调整能力应对了“产业迭代快于教育更新”的时效矛盾。近三年来,学院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持续提升,用人单位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得分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这从侧面印证了该模式的理论生命力与实践有效性。

    破解校企合作困境没有标准答案,但基于教育规律与产业逻辑的深度耦合或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作者单位均系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