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山东省菏泽信息工程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新时代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创新、数字赋能、课程重置、实践浸润、协同辐射”五维联动工作举措,构建“网格化、智慧化、常态化、多样化、一体化”五化育人体系,培育“全员、全域、全过程、全环境、全生命周期”五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态,实现学生心理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双提升。 创新机制,激发“合力惠心”网格化全员育人新动能。中职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和健全人格、成熟心智的关键成长期。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由学校主要领导为引领,以学生、团委、教务等部门为支撑、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全体班主任和教职工各司其职、共同参与的“全员心育”协同工作网络;出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方案》《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细则》等制度,建立人才分类培养机制,支持专任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专业进修、专科医院诊疗顶岗学习,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各自学科教学中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了一支德才兼备、专业精湛的全学科心理育人团队。团队设计实施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数字赋能,构建“科技明心”智慧化服务育人新基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紧跟科技前进步伐。学校投资建成拥有国内一流智能设备的心理健康科普驿站,充分运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包括智能导引机器人和沉浸放松室、VR训练室、交互式智能情绪宣泄室、3D沙盘室等9大智能化功能室,同时在教学楼、宿舍楼、校内公园等场所设置覆盖全域的“心理综合管理系统、多维评估系统、心智素质训练系统、认知脑电评测系统”数智心育平台服务终端,全面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数智设备为学生提供了“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书本走向虚拟、从视听走向AI实触”的心育体验,例如在校内花园具有私密性的“安心小屋”内,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心理教师进行线上互动,教师用“专业的干预”和“个性化策略”让心育持久而深刻地发生。 课程重置,构建“启智润心”常态化提质育人新内涵。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打造“1+1+N”的走班选课特色课程模式,形成了“年级课程递进、一二三课堂贯穿”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具体而言,第一个“1”代表严格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规定,确保“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模块达标实施;第二个“1”指心理健康情境辅导课程,以数字人“小菏”和“小信”的心理成长为脉络,开发了“成长的烦恼”系列心理微课程;“N”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融为一体,开发了泥塑、剪纸、动漫、纸雕等10种校内外实践课程。“必修夯基+选修拓展+融合提质”的课程矩阵将课堂活动从单一的输出功能转变为具有导向性、陶冶性和拓展性的综合育人功能,实现了育人、育才和育心的高度融合,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实践浸润,构建“艺趣沁心”多样化活动育人新样态。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结合新生季、学雷锋月、“世界读书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并实施素质拓展、观影分享、知识普及、趣味竞技系列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组织开展“一生一档”心理测试、“青春校园”心理短视频创作、“妙笔绘心理”积极心理海报比赛、“大脑的奥秘”脑电对抗训练赛等特色活动,开设“温暖守护·健康成长”“释放多巴胺”等校园广播和网络服务栏目,编制《心理健康知识百问百答》《学生活动实践手册》,开通在线咨询、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形成了全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依靠这套“组合拳”,学校的心理健康预警比例逐年下降,学生综合素养稳步提升。 协同辐射,拓展“多方齐心”一体化合作育人新半径。学校构建“家校社政”协同共同体,为全年龄段受众提供分层分类的心理健康服务,开发涵盖“幼儿启蒙—青年训练—成年咨询—老年关怀”的全年龄段服务内容,形成“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服务新范式。“心家通”信息交互平台定期推送《致家长的一封信》;“心育”导师借助平台开展在线指导,让心理健康教育从校园延伸至家庭场景;“家长课堂”“家校面对面”活动,通过案例分享、作品陈列让家长直观感受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同时,学校开展研学访学服务,为学龄儿童设计“心理小达人”游戏,为青春期学生策划“青春成长营”互动活动,为大学生搭建“职业模拟挑战”训练场景,为成年人提供压力管理心理咨询,为老年人开展“暖阳相伴 心理共鸣”慰藉走访活动。同时,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村镇提供心理咨询和宣讲服务,形成了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学校从“心”出发,将促进心理健康贯穿育人全过程,护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绘就校园成长画卷,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学校当选全国心理健康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心理健康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被评为“山东省青春健康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