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赛道。河南省聚焦“两高四着力”,为区域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擘画清晰蓝图。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有鲜明航空特色的普通本科院校,学校航空宇航学院(简称“学院”)肩负为国家和区域航空航天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依托通用航空技术河南省重点实验室、航空产业技术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汇聚兼具行业经验与教学实力的师资队伍,在航空航天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形成鲜明特色与显著优势。 近年来,学院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需求牵引、校企协同、实践赋能”的人才培养新范式,凭借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商业航天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2024SJGLX0408),以及面向航空航天产业的实践平台建设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21SJGLX471)的阶段性成果,为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对接产业需求,构建适配商业航天新业态的课程体系。商业航天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具有技术迭代快、产品周期短、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学院以产业需求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深度融合。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针对可重复使用商业火箭等商业航天核心装备,学院将课程体系分解为“生产制造”“地面测试”“飞行试验”三大模块,把前沿技术纳入飞行器总体设计与优化、航空航天材料与制造、智能运维与系统健康管理等核心课程,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产业发展同步。同时,学院组建跨校科研团队,在模型驱动的飞行器协同设计、飞行器自主安全起降及模式转换控制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实现学科建设与产业新业态深度协同。 双轨制培养,兼顾学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学院建立“学术型—应用型”双轨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商业航天产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学术型人才培养聚焦气动优化、结构可靠性等基础科学问题,强化本硕贯通机制,支持学生参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目前学院师生科研团队已发表重要期刊论文32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45人次,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行“企业实践必修”制度,要求专业型研究生完成6—12个月企业实习,深度参与飞行器制造工艺优化、地面测试故障诊断等工程难题攻关,毕业生因实践能力突出薪酬待遇逐年提升,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显著增强。 实践赋能,搭建校企协同的育人平台。实践能力是商业航天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整合高校、企业优质资源,搭建多层次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锤炼能力。 建设国家级科教平台,强化技术支撑。学院参与建设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国家级虚拟教研室、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平台,开发高保真度仿真系统12套,为学生提供与商业航天前沿技术同步的虚拟实践环境。此外,学院在模型驱动的飞行器协同设计、自主安全起降控制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成果已应用于3款新能源飞机和2款商业火箭,实现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 打造产教融合基地,推动科研需求转化为教学课题。面向商业航天产业,学院联合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8个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在可重复使用火箭地面测试、飞行器快速设计迭代与飞行试验验证等领域,通过“企业出题、学校立题、学生答题”机制,将22项企业科研需求转化为教学课题。学生以毕业设计为桥梁参与项目研发,5项成果获企业工程化应用,形成“教学—科研—产业”闭环生态。 机制创新,构建多方协同的保障体系。为确保商业航天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落地,学院从协作机制、评价体系、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三方协作,凝聚育人合力。学院构建“地方高校+优势高校+行业企业”协作机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发挥航空特色优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供顶尖学科资源,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工程实践环境,三方通过资源共享、人员互聘、项目共研,形成“高校培养、企业历练、科研提升”的协同育人格局,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 改革评价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导向。学院打破传统评价模式,建立以“工程实践能力、产业适配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表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纳入考核,引入企业评价机制,由合作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量化评分,确保评价结果与产业需求一致,引导学生重视工程实践。 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水平。学院组建兼具行业经验与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项目组成员涵盖地方高校、优势高校和行业企业人才。通过聘请企业研究员担任兼职导师、支持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师资保障。 经过改革实践,学院商业航天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目前已在学院2个专业试点,预计未来将推广至全校航空航天类专业,覆盖学生4000余人。学院将加速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点培育,进一步深化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合作,拓展产教融合深度,完善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为商业航天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