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银龄教师为乡村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本报记者 袁 媛 | 通讯员 王晶琪 尤嘉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退休教师出现在乡村课堂,相较于“支教青年”,他们是经验丰富的“银龄教师”。

    相关调研显示,乡村教育长期面临师资补充难、学科覆盖不均、育人生态失衡等结构性难题。2018年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启动“银龄讲学计划”以来,数万名退休教师奔赴乡村教育一线,为乡村学校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广西、云南、新疆等西部地区的乡村,银龄教师的到来不仅缓解了当地师资短缺的现实困境,更通过学科补位、教学创新、协同育人等方式,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记者了解到,受编制总量控制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影响,乡村学校“缺编难补”成了常态,不占编制、灵活调配的银龄教师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力量。如广西在2024—2025学年招募了1550名银龄教师,有效缓解了当地教师短缺的压力。在学科结构性矛盾方面,许多乡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存在缺口。银龄教师的到来不仅填补了这些学校的学科空白,还带动了本土教师的教学创新。如云南一位银龄教师协助开发“白族民间故事进校园”校本课程,填补了所在乡村学校美术教学的空白。

    此外,乡村学校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情况十分普遍,家庭教育支持力弱,一些银龄教师通过家访、社区联动等方式探索构建了“三位一体”育人网络。如广西部分银龄教师主动走访学生家庭,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学习动态;云南部分银龄教师对接社区资源,开发“乡土研学”课程,激发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

    不同地区的教育生态不同,银龄讲学计划在实践中也逐渐呈现出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如广西探索“在地化”保障机制,“就近取材”提高银龄教师的留任意愿。广西玉林通过微信群精准动员本地退休教师参与讲学,该地一位教师表示:“现在支教的学校离家骑电动车20分钟就到,教学的同时也能兼顾家庭。”这种“近地支教”的模式在降低教师生活成本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云南省鼓励银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研引领、管理提升等工作。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位退休语文特级教师带领团队开发校本课程,通过线上教研活动辐射周边学校。同时云南还为银龄教师提供人才公寓、租房补贴等福利,提升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新疆强化银龄教师在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中的带动作用。喀什地区一位退休思政课教师结合自身经历开展“爱国爱疆”主题教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位银龄教师开发“兵团精神进校园”课程,通过事迹分享、实地研学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专家表示,推动银龄讲学计划行稳致远发展还需要“破立并举”,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升精准度、优化支持体系,让更多退休教师“老有所为”,更多乡村孩子“学有所成”。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