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零投诉”考核≠重视民意
徐吉志

    当下,一种看似重视民意实则背离教育规律的现象悄然蔓延——部分地区将家长投诉与否甚至“零投诉”作为考核学校的核心指标之一,无论家长诉求是否属实、理由是否正当,处理方式都是要求学校调查整改。这种以投诉定优劣的评价逻辑让学校苦不堪言。

    “零投诉”能否成为考核学校的标准?答案是否定的。不同家庭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千差万别,对学校的管理、服务诉求也必然存在差异。有的家长可能因孩子座位安排不符合预期而投诉,有的可能因教师批评孩子而不满,甚至别有用心之人借投诉之名宣泄私愤……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要求“零投诉”,显然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常识。这种“一刀切”式的考核让学校陷入“唯投诉论”的困境。为了避免投诉影响考核成绩,一些学校不得不放弃教育原则,对不合理的诉求一味妥协。这种做法不仅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也让教育失去了尊严和底线。

    “零投诉”考核指标的出现,反映了教育治理理念的偏差。重视家长意见、倾听家长声音,本是教育治理的应有之义,但将“投诉数量”等同于“民意满意度”,则是对民意的简单化、片面化解读。真正的民意是大多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客观评价,而非个别家长的极端诉求或恶意指控。教育管理部门应通过合理的沟通机制化解矛盾,而非用“投诉指标”倒逼学校妥协。同时,这也是“懒政怠政”的体现。面对家长的投诉,部分教育管理部门不愿意深入调查、仔细甄别,而是选择用“责令整改”的方式敷衍了事,殊不知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家校矛盾。

    当学校和教师一次次被恶意投诉裹挟,当教育原则一次次为不合理诉求让步,最终受损的必然是师生成长和教育发展——当孩子看到学校为了不被投诉,对自己的错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会误以为“只要闹一闹,就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从而失去规则意识和责任担当;频繁的投诉让教师变得小心翼翼、不敢作为。更严重的是,这种考核方式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错配——为了应对投诉,学校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放在处理家长关系、撰写报告材料上,而用于改善教学设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资源则被挤压。

    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需要教育管理部门转变观念,废除“零投诉”这类违背教育规律的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建设等作为核心考核内容,而非以投诉数量论英雄;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对家长投诉进行分类处理,对合理合法的诉求积极回应,对扰乱教育秩序的行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切实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

    其次,学校要敢于坚持教育原则,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计划和管理规定,让家长了解教育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特点。当遇到家长质疑或不满时主动沟通、耐心解释,而非一味妥协。只有让家长理解教育、支持教育,才能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最后,社会也应营造尊重教育、理解教师的良好氛围。媒体应客观报道教育事件,避免过度渲染个别案例,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家校矛盾;家长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自主权,与学校携手共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不是真空地带,家校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在所难免,摒弃“唯投诉论”的错误导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秉持理性的治理理念,才能让学校教育回归本真,让教师安心从教,让学生健康成长,真正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