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苏超”“浙BA”“赣超”为代表的地方体育赛事火爆出圈,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这些赛事为各地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也让广大学生从课业中解放出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要求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从“时时”的角度而言,家校社应多方联动,充分挖掘地方体育赛事的育人价值。 地方赛事蕴含丰富的育人要素,除了永不言弃的竞技精神之外,吸引公众的还有各地的“热梗”,如“苏超”比赛徐州对阵宿迁被称为现代版的“楚汉争霸”,“浙BA”的“柯桥,永不止‘步’”,还有“赣超”的“世界橙香,赣州最强”等,包含美食文化、产业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文化。这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热梗”也是赛事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自然就包含千姿百态、独具情韵的地方文化。基层的“乡土性”决定了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天然认同,所以地方赛事自然可以成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 从家庭的角度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热梗”背后的文化。“梗”具有信息传播的趣味性、便捷性,在欣赏比赛的同时,孩子走进地方文化、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类如淮安运河繁忙的漕运,良渚久远的文化、景德镇的精美瓷器;地方产业如“诸暨‘珍蚌’”“柯桥‘布’行”,可以让孩子知晓所在地的产业结构;苏州大闸蟹和连云港梭子蟹既是河湖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不同代表,同时也是经济、美食的生动反映。让孩子在体育赛事的“热梗”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地方文化,可以在孩子心中树立实业报国、文化自信的信念。 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应当继续承担引导假期育人的职责。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学校还应该利用热点赛事因势利导,及时更新补充相关作业。比如组织学生走进训练基地,现场感受运动员艰苦训练展现的意志品质;走进盐水鸭、袜子、布匹等地方产品生产企业,了解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特征;走进古迹、博物院、名人故居,感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脉;布置探究性的课题、小论文,就赛场相关的某个侧面、某个问题进行探究,如淮安漕运的前世今生,了解古代运河的运行和沿岸丰富的文化。总之,学校应该借助赛事的东风,积极主动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当好“引导者”。 从社会的角度看,地方可以对“赛事育人”多一点关注。地方体育赛事火爆出圈,各地纷纷开启“宠客”模式,吃住行购游娱全方位呵护、多方面保障。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自然包含育人的功能,在育人氛围的营造上,各地还可以多一些关注。比如宣传兄弟城市精诚合作的故事,企业敢打敢拼、敢为人先的勇气,古人胸怀家国、誓死为民的情怀。这些都是城市的精神底色,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给他们听,给青少年“塑形立骨”添一份精神养料。 中国幅员辽阔,虽然地方文化不同,运动形式各异,但运动竞技精神并无二致,抓住地方赛事的契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作,以赛事为抓手,将对孩子的教育融入其中,更显教育之润物无声,也更能提升育人的质效。 (作者单位系无锡开放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