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课事
作文课上的“一封家书”
徐梦雅

    办公室的抽屉里躺着一封未寄出的信,信纸边缘卷曲,歪斜的字迹里藏着一个留守儿童不曾说出口的心事——那是小琪在作文课上写给父亲的家书。每次重读这封信,那节特殊的作文课场景便会浮现眼前。

    那天的“人物传记”单元习作收上来时,我被小琪的作文刺痛了,他笔下的父亲“像高山一样伟岸,像大海一样深沉”。可是,这样扁平化的“完美父亲”根本不存在——他是一个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留守儿童,母亲改嫁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翻看其他作文,“假大空”的套话比比皆是。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而我的学生用华丽的修辞粉饰生活,却丢掉了真实表达。

    “今天改写书信!”我决定加个“书信写作”专题,要求很简单:写小事、写细节、写真话。小琪的笔在纸上落下又提起,撕掉四五张信纸后,终于正式动工。

    “老师,我写完了,字不太好。”小琪的信纸一角被泪水浸湿又晾干,像秋日里枯槁的落叶。

    信的开头客套又生硬:“爸爸,您好!您最近工作忙吗?这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不知道该说什么。老师让写身边发生的事,但我觉得每天都一样,没什么特别的。”我无奈笑笑,或许他还不懂什么叫“当时只道是寻常”。

    但接下来的内容让我的心揪了起来……

    他提到奶奶昨天做的饭:“爸,奶奶的眼神没以前好了,昨晚她给我做的排骨很甜,原来是把糖当成盐撒了。她说都没尝,我知道她不舍得吃。”

    他提到了妈妈,委婉、小心翼翼地:“爸,我昨晚去盛饭,发现厨房的抹布还是妈妈买的那块,四个角都磨破了。要是妈妈在,估计早就换了。”

    他还提到了我:“爸,徐老师来家里家访了,她看到家里摞的艾灸锤,夸奶奶手巧,其实我也帮着做了好多。”

    ……

    小琪的双手局促地在口袋旁摩挲,而此刻的我似乎比他更手足无措,一句评语也想不起来。

    “这信是寄出去还是我拍照给你爸爸看看?”想了很久,我憋出了一句话。

    他攥着信纸:“只给您看!”

    我郑重地接过:“荣幸之至!”

    其他学生也纷纷和家人倾诉着:总写空话的小诚给妈妈坦言餐桌前的匆忙:“那天您做的酸菜鱼很好吃,但怕您问成绩,不敢在餐桌前太久”;爱堆砌“好词好句”的小雯对外婆说:“您说关节疼,我攒了零花钱给您买膏药”;喜欢套用模板的小峻向爸爸倾诉:“最近总走神,老师讲浮力时,我想起去年您带我去摸鱼……”

    而小琪那封未寄出的信,一个多月后意外成了父子破冰的钥匙。因为小琪的奶奶病了,父亲匆忙赶回家,把小琪说了一顿。

    当我拿出那封信时,这个满脸沧桑的男人脸上抽搐了几下。就着办公桌,他写下了人生第一封回信——

    “儿子:对不起,爸爸冲动了!我常年不在家,对你关心不够,但你比我想象的懂事。我一会儿给你奶奶换个老花镜,再去超市给家里买些东西。你好好上学,我在家待几天!”

    后来,小琪的作文里不再出现“高山大海”这样的比喻。他开始写“父亲视频时背后的铁架床”,写“奶奶卖完艾灸锤时比平时轻快的脚步”。班级里的写作氛围也悄然转变,学生开始在周记里记录生活细节,开始给身边的人写信分享。当我收到学生的来信时,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些朴素的字句里,藏着比任何技巧都珍贵的东西。

    中考过后,小琪给我发消息:“老师,我在广州玩呢!”还附了一张和父亲的合照。

    如今,那封信成了我最珍贵的教具。它时刻提醒我:写作教学不是用修辞把学生的文字打扮漂亮,而是让他们敞开心扉真实表达。当写作褪去技巧的外衣,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情感终将在信纸上开出花来。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南阳市第二十三中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