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教学成果培育之路②
培育一项成果 惠及一方师生
陈月强

    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成果作为教育实践创新的载体,其培育与推广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广东省东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正处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然而在实践层面,区域教学成果培育仍存在系统性不足、持续性欠缺等问题,亟待建立科学有效的推进机制。

    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教学成果的重要作用。教学成果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教学成果培育的重要意义。

    教学成果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优秀的教学成果不仅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能为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如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围绕创新人才培养,针对“政策落地难、课程碎片化、资源不均衡、师资适配性弱”等问题,提出“大科学教育”观,以“政策引领—课程支撑—协同育人”为路径推动学生创新素养全面进阶,实现“从兴趣到成果”的闭环突破,相关成果被媒体报道推广,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教学成果是教育创新的“风向标”。当前,教育领域正面临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培育、数字化转型等多重挑战。优秀教学成果往往能敏锐捕捉教育发展趋势,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如松山湖北区学校以数智技术赋能学校发展,构建“一脑五平台”数据基座,开发数智管理、数智教学等八大数智板块,深度整合第三方数据与平台数据,为学校、教师、学生动态精准画像,推动学校教育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跃迁。

    教学成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成果的培育过程既是教育实践的优化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过程。通过系统梳理教学经验、提炼教育规律,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将得到显著增强。东莞市已连续18届开展市教育教学成果评审(两年一届),一大批教师通过参与教育教学成果的梳理与申报,将日常教学与成果培育紧密结合,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加强整合,切实形成教学成果培育的强大合力。教学成果的培育不是单打独斗,要打破壁垒、整合资源,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成果培育机制,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强化行政推动,完善政策保障。市教育局在调研兄弟地市具体做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东莞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的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了成果培育的顶层设计,制定专项支持政策,为优秀成果的孵化、推广提供有力保障。各镇(街)教育管理中心、学校也将成果培育纳入重点工作,建立了“一把手”负责制,确保成果培育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地见效。

    加强教研引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市教研室创新工作思路,采用点对点的培育方式,构建“1+1+1”(理论专家+实践专家+市级教研员)三位一体培育机制,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全程跟进、全过程指导,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遴选重点培育对象、召开专题座谈会、建立“成果培育工作坊”、举办专题研训活动等形式,邀请知名专家对定位好、成效优的项目进行常态化、面对面指导,帮助教师精准选题、科学提炼、规范申报,提升教师的成果凝练能力。

    深化校际协作,促进资源共享。发挥品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集团化办学带动、“成果培育联盟”组建,以结对帮扶、联合攻关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成果培育推广“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激发教师活力,营造创新氛围。教师是成果培育的主体,许多学校建立了成果激励奖励机制,对获得省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中予以倾斜。同时,营造良好的成果培育氛围,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和成果提炼中。

    反复锻造,持续夯实教学成果的根基底色。教学成果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打磨、持续优化的过程。要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确保每一项成果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立足实践,确保成果“接地气”。优秀的教学成果必须源于真实的教育场景,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教师要从课堂出发,从学生成长的需求出发,避免“为成果而成果”的形式主义。只有扎根实践的成果才有生命力和推广价值。

    注重提炼,提升成果“含金量”。成果培育不能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而要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实践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理论提升,使其更具普适性和指导性。

    坚持创新,彰显成果“时代性”。在数字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成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我们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双减”“五育融合”等国家政策背景下,培育出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成果。

    注重推广,扩大成果“影响力”。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我们要建立“培育—推广—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通过现场展示、讲座分享、论文发表、媒体报道等形式,将优秀成果辐射到更多学校和地区,真正实现“培育一项成果、带动一批学校、惠及一方师生”。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