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小学生群体有着焦虑情绪、社会适应困难、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摆脱碎片化干预模式,融入日常教学场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高频学科,兼具语言培养和情感熏陶功能,阅读文本中包含价值理念内容、情感共鸣内容以及成长智慧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不谋而合。在有针对性的文本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共情、反思以及自我认知,通过这种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可以让他们快速掌握情绪管理方法,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创设积极的阅读氛围。创设积极的阅读氛围作为开展心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可使学生在心理安全氛围中勇敢表达内心想法,促使自身认知和情感一起成长。教师作为教育者与引导者,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距,摆脱以往的标准答案,把各个学生看成独立个体。以《皇帝的新装》阅读活动为例,以往教学形式以诚实为中心,教师创设积极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进行多元化解读,部分学生认为皇帝虚荣与权力孤独存在关联,部分学生提出臣子沉默作为群体压力呈现,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对的认可,以此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此时,我们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是创设阅读氛围的基础。教师可以基于圆桌讨论、小组轮值发言的方式,使学生逐渐变成一名倾听者。如果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不同疑问,虽然想法有着巨大差异,教师也要先给予认可,随后运用引导式提问让学生思路逐渐清晰,使学生在包容的情境中消除表达障碍,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及时了解文本内容,并建设出“我的声音有价值”的心理认知,逐步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有效素材。教师应基于心理学视角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审视和研究,深入了解字里行间的含义。比如,《丑小鸭》教学设计,教师要突破表层解读模式,深入分析丑小鸭的心理成长轨迹。学生了解到起初丑小鸭因外貌感到自卑,作出了逃离的决定。随后它捱过寒冬,终于长成漂亮的白天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绘制“丑小鸭心理地图”,体会自卑是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进而理解人们需要在生活中坚持自我才可以勇敢面对挫折。又比如,《将相和》的教学活动应结合情绪管理与人际包容的主题思想,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廉颇“因嫉妒而扬言羞辱蔺相如”属于怎样的情绪表现。同时,可以讨论蔺相如“以国家为重而回避”是否属于理性控制情绪的有效方法等。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绪情景模拟组织学生深入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感受“嫉妒”“宽容”“愧疚”与情绪之间的关系。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你觉得他人比自己优秀,要怎样调整心态?如果你与好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应该怎么做?”把文本中的人物智慧转移到实际生活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韧性,还可以有效体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可以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让抽象的情感和道理转化为直观认知,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例如,在《桂林山水》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桂林的风景视频资料,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桂林的独特美景,体会“山如碧玉簪,水如青罗带”的真实场景;还可以分发带有桂花香气的书签,让学生通过嗅觉体验文本中的“空气清新甜润”;同时用舒缓的语调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乘竹筏漂游漓江”的场景。通过多感官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体会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心情,同时让学生放松心情,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景观,舒缓学习压力。又比如,在《狐假虎威》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场景,并分组设计课本剧。学生在扮演角色的同时,可以了解到课文中角色的心理,如扮演“狐狸”需要了解“故作镇定”的心理,扮演“老虎”则需要了解“被蒙蔽后的愤怒与醒悟”,扮演其他“小动物”则需要表演出看到老虎的“恐惧与疑惑”。在完成表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狐狸为什么能骗过老虎”,学生最终体会到“不要被表面强势迷惑”“要独立思考判断”等,这样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开展拓展活动。在阅读教学中为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开展阅读分享会等拓展活动,转化学生文本中心的心理认知。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主题式分享”形式对《鲁滨逊漂流记》《青铜葵花》等书中人物的抗挫折故事进行分享,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教师从中加以引导,进而提高学生心理认知,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比如,教师在讲解完《慈母情深》课文后,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布置征文任务,征文的主题可以是“我与妈妈的温暖瞬间”等。鼓励学生积极完成写作任务,用文字形式表述我与母亲互动的一些细节。其实,这也是情感的梳理,学生在写作期间能体会到亲情珍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西游记》手抄报创作活动,并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唐僧师徒心理成长专栏”进行设计,在其中作出相应的分析。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使学生形成乐观的心理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