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深厚红色文化底蕴而产生的亲切感、认同感,是河北省作为革命老区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过程中的显著优势。河北大学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资源优势和区域文化资源禀赋,将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应用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积极探索“空间+主体+项目+专业”的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打造从“传统模式”转向“沉浸模式”进而提升到“融通模式”的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体系。 强化空间赋能:建设一批红色文化场景,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理念迭代升级。一是打造“融通式红色文化研习体验空间”社区功能室。学校制订《融通式红色文化研习体验空间共建方案》,充分利用保定市地域优势,调动博物馆、武装部、消防救援支队、妇联等企事业单位资源力量,共同推动红色文化创新融入社区建设,将红色文化引领与专业拓展、就业实习和社会服务整合起来。二是打造“红色图书屋”“信仰加油站”空间。学校实施学生社区“领雁工程”,设立38个师生联合党支部和4006个党员示范岗,选树100间党员示范型、学风标兵型、科研创新型、志愿服务型等特色寝室,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是打造“消防训练营”“国防后备营”空间。以河北大学退役大学生为主体,学校在三个校区建立分部,在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指导下加强专业消防应急培训和演练,定期组织专业讲座和团队辅导,策划组织系列课程,使训练营成为社区红色教育常态化支持力量。四是融合革命文化打造“急救教育”社区功能室。学校与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合作开展红色医学文化挖掘。通过建立常态化处置专家库优化处置流程,绘制“常态路径+个性端口”相结合的流程图,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妥善处置校园突发事件。五是打造“坤瑜女子学堂”社区功能室。学校充分发挥天津时期女子学院的光荣传统,在市妇联的指导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构建现代女性教育系列课程。同时常态化开展定瓷文化教育、礼仪文化教育、保定美食文化教育,实现红色文化与专业知识融通式发展。 强化主体赋能:织密红色文化教育网络,推动革命精神教育浸润大学生活。一是完善队伍培训体系。学校选派优秀骨干参加全国高校思政骨干红色引领示范培训班。近年来,学校教师赴狼牙山、西柏坡、遵义、延安、井冈山、瑞金、红旗渠、本溪、丹东等红色教育基地举办11期骨干辅导员培训班,切实提升了思政育人能力。同时,学校构建“互动调研、分类培训、激发引领、沉浸体验、过程追踪、动态调配、精准考评、接地提升”的全过程培养体系,启动“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大讲堂”,常态化邀请京津冀等地区专家来校开展讲座。二是加强队伍理论引领。学校利用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学习发展指导中心等机构对辅导员进行分组,就红色文化领域开展项目课题、精品项目、创新案例等相关研究,为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参考。三是强化队伍实践养成。学校利用寒暑假开展“家校协同育人,筑牢红色根基”大家访活动,提出解决家校协同育人的具体举措和涵养文化自信的实际成效。此外,学校支持专兼职辅导员结合学科特色、传统优势和发展需求,建设“‘红色新声’网络思政”“红医领航”辅导员工作室,组织开展“‘红色新声’微党课展播”“听见党的声音”等主题活动,将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应用于学科发展和实习实践中,实现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的目标和效果。 强化活动赋能:开展河北红色文化大体验大调研,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成长。一是开展河北红色文化大体验大调研主题活动。学校邀请历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专业教师以及专职辅导员作为指导教师,吸收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同时,组建红色文化研习社,设立主席团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红色研学体验、思想交流研讨、相关专业实践等活动。学校先后选派200余名学生赴全省11个地市开展“河北红色文化大体验大调研”,遴选24名优秀学生赴天津、延安开展“百万学子回延安 延安精神进校园”研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教育的牵引力量。二是推进国旗护卫队进驻学生社区。学校充分发挥“五星红旗守护者、红色文化传承者、重大活动保障者”作用,坚持思想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开展国防教育日主题活动、升旗仪式、党史学习教育研讨、军事训练等活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 强化数字赋能:建设红色文化共建共享媒体矩阵,让服务与教育深度协同。一是构建“红色文化+互联网”育人矩阵。学校探索推动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社区“红色文化”长廊,生动形象地向社区学生宣传革命精神、传播红色文化。同时,充分利用网、微、端、屏理论传播矩阵提升红色文化宣讲亮度,与线下宣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宣讲格局。学校依托河大学工、红色战线等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各类媒体工作室网络骨干队伍,选拔政治素养高、网络技术强、视角观点新的学生作为各类媒体工作室网络宣传骨干,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网文、H5等产品,推出红色家书、红色档案、中国精神等系列推文百余篇,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的话语体系。二是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学校开发易班“留言板”平台和“一键报到”系统,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分布在各地的红色文献、文物、档案等进行整合,在信息化平台上线红色文化课程,实现精细化教育与人性化服务的有机融合。同时,学校探索建设“红色文化微展厅”,通过引入虚拟仿真、全息投影等新颖的数字化技术展示河北红色文化概况和经典之处。 未来,河北大学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将继续突出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应用,用好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以学生可见、可感、可知、可用的科学方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血脉、永葆红色精神。 (作者金淑娟单位系河北大学教育学院,金天星、李旭鹏单位系河北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以文化人的校本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40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