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每日“三问吾身”
袁志勤

    刚入职时,身边的人说:“你的人生高开低走!”

    那时的我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却当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8年过去了,他们笑着说:“你的人生高开高走!”

    现在,我成为一名区教研员。

    在这8年里,我做了什么,如何实现华丽转变?

    回望过去,在新教师成长的关键期里,我每日对自己进行“灵魂三问”:今天,阅读了吗;今天,听课了吗;今天,课上得怎样?

    一连串的追问,逼迫我不断去实践探索,跑出了自己在教育教学赛道上的精彩。

    今天,阅读了吗

    丰富的阅读版图是崛地而起的暗藏力量,也是教师综合素养的基本体现。一般来讲,教师专业阅读知识结构由人类基本知识、本体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构成。第一类书籍让我有宏大的构架,了解了基本常识;第二类书籍让我更科学地了解学生;第三类知识让我成为专业教师。

    在日常阅读中,我尝试着用20%的时间读80%的通识书籍,用80%的时间读20%的专业书籍。阅读不同的书籍,方式也不同,精读、读梗概、App听书等多种形式让我能够随时随地接触书籍。在阅读中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在阅读中实现思维的更新迭代,在阅读一本本书籍的过程中,我实现了自我升级。

    不阅读迟早会“油尽灯枯”。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后,我通过设立年度、月度、周度阅读清单,建立书友圈,写读后感等完成“坚持读下去计划”,从而保证自己每天都能阅读到位。

    今天,听课了吗

    “模仿名师、研究名师、成为名师。”机缘巧合,我刚入职时就懵懵懂懂地闯进了各个网络教育圈。由于善用网络获取资源,这让身处三四线城市的我有机会打开眼界,并在从教伊始就接受了“正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培训。

    当我听到温儒敏、吴忠豪、陈先云、薛法根、王崧舟等专家和名师的讲座与课例时,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原来课要这样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坚持每天吃完晚饭后雷打不动地在网上学习,每天早起听一节名师的课再去学校。寒暑假里,我跟着名师一起备课。

    慢慢地,听得多了,我也听出了一些门道,并开始琢磨名师独有的上课风格,比对同一节课不同名师的异同等。听课笔记越写越多,经验也越来越多。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我将名师教法搬进了自己的课堂,在实践中检验名师教法的实用性和成效如何。就这样,我不断反思课堂、精进课堂,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今天,课上得怎样

    实现专业成长的最好方式就是扎实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教育是个良心活,做教师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面对着几十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该当何为?

    从备好课、上好课开始,我拿着“集名师智慧大成”的教案,结合学情做适当调整,在脑海中做“预上课”思维活动,梳理教学环节,再走进教室。上完课后,我及时反思得与失,并与同伴聊课,虚心向身边人请教。有时,我还会录下自己的课堂实录,回头再听,会更直观地发现亮点和不足。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要求自己认真对待课堂。因此,当临时接到区级视导、市级视导通知时,我都能保持从容,所展现的课都能获得专家的认可。

    除了上好常态课,我还尽可能争取多上公开课。其实,线上线下的机会都挺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有心留意、用心准备。磨课就是磨人,一堂课磨上10余次,有纠结、有挫败、想放弃……咬咬牙,最终还是柳暗花明,绽放精彩。经历一番这样的磨炼后,我的收获有时比一年的积累还要多,甚至由此一通百通。

    回头再看成长路,其实我没有什么特殊本领,更没有所谓的天赋异禀,只是一直用一颗朴实、简单的心认真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我感谢一直努力的自己,更诚挚感谢遇见的每一位贵人,他们的鼓励和认可让我保持斗志昂扬。当然,我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才刚开始。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