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专家视点
把握人工智能红利 减少教师数字负担
胡小勇 林郁茵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既为教师带来了教学创新的新机遇,又增添了数字负担的新挑战。这种数字负担体现为教师在适应新技术过程中承受的心理压力、时间投入与认知消耗,是技术向教育生态渗透过程中惯常出现的伴随式共生现象。如何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科学把握技术红利,有效降低潜在负担,助力教师聚焦专业智慧和教育本真,是教育数字化进程中亟待重视和消解的问题。

    破除工具迷思,驾驭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在注入效率红利、赋能教学创新的同时,也使教师群体面临着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认知适应负担。这表现为“怕掉队”的焦虑与“难掌握”的本领恐慌:部分教师对技术的底层逻辑、应用场景缺乏清晰认知,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焦虑与认知负荷;部分教师对技术赋能抱有“万能解药”的期待,却又困于数据填报、多平台工具切换等负担中。智能工具的眼花缭乱、系统界面的复杂多变及平台间的数据壁垒,迫使教师耗费大量精力去学习、操作和切换。若教师缺乏理性认知与有效调适,智能教学过程或被简化为人工智能的算法桎梏,教师工作存在算法遮蔽和技术超载的风险。

    面对认知适应负担,教师需要正视技术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与渐进性,从适应、接受到胜任,破除技术畏难或盲目慕强的单极化认识,逐步建立驾驭技术的信心。衡量技术价值的标尺在于能否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教学场景为依托提升育人实效。而应对操作负担需要超越“工具至上”的认知恐慌,优先选择能减轻重复劳动、提升教学效率的技术,逐步实现从“被技术推着走”迈向“为育人主动用”。

    升级智能素养,降低使用能耗。提升教师的智能素养是解锁人工智能红利、让教师减负增效的关键钥匙。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技术红利能否真正融于教学、惠及学生。当前教师实践中的人工智能应用,部分教师或受限于基础技能而不能用,或困于技术融合而不擅用,或惑于理念认识而过度用,或陷入伦理迷思而错误用。

    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升级远非简单的技能操练,关键在于赋能教师驾驭技术,减少数字负担,履行育人使命。素养升级是认知深化与实践探索互为促进的螺旋上升过程。在认知层面,教师需要锚定技术服务于育人的价值,明晰技术是赋能而非替代的边界。清醒认知人工智能在数据挖掘、效率提升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情感共鸣、价值判断方面的局限,主动权衡技术的使用成本和实际效能,避免盲目追逐“技术先进”而徒增负担。

    在实践层面,教师应主动将技术应用到真实教学场景中。如设计融入智能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深度参与,并依据反馈驱动智能体的迭代优化。教师在此过程中“设计—实践—观察—反思”,检验技术应用的实效性、适切性与伦理性,在实践中转化新知、熟能生巧。检验智能教育素养升级的试金石,在于是否以价值为引领而融会贯通、解决真问题。在实践中检验认知、以认知优化实践,建设一支精通AI、善育人才的新时代教师队伍,为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注入持久的内生动力。

    善假于物,释放师者智慧。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场域,催生了人机协同的新范式。智能评分替代了红笔批阅、一键生成简化了资源创作、人机协同带来了提质增益的可能性。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处理不好“人机”关系可能会衍生新的数字负担。面对智能技术生成的海量资源,教师需要投入精力甄别、筛选及整合恰当的教学内容,易产生信息过载带来的认知负担;在线平台、通信工具虽拓展了沟通渠道,却也模糊了办公场域。教师需要应对频繁的线上信息,面临“永远在线”的沟通负担;情感计算、行为预测技术若被滥用于教育场景,可能将价值引领降维成算法建模,心灵共鸣简化为数据反馈,引发“技术越位”的风险,挑战教师的价值判断权威。当技术红利异化为操作枷锁,当育人智慧淹没于数据洪流,教师免不了增添负担。

    教师对学生的心灵启迪、人格塑造、价值引领具有不可替代性。破解人机角色混淆、用好人机协同的关键在于科学厘清人机边界,构建“人主技辅、协同共生”的智慧教育新生态,以育人智慧引导智能技术成为教师的“应手之物”。要引导教师擅用工具的筛选功能,培养信息素养与批判思维,应对认知负担;鼓励高效、聚焦的智能互动模式,提升沟通质量,缓解沟通负担;强化教师情感浸润、思辨启发、价值塑造等能力,驾驭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知识检索技术优势,确保教师育人决策的主导权;要坚持育人为魂,促进人机良性协同,使人工智能成为教师智慧的“倍增器”。

    厚植生态,疏解数字倦怠。数字教育的生态演变造成了赋能与增负交织的复杂环境。教师持续面临认知适应、工具操作、人机协同等多方面的数字负担,累积的数字倦怠正侵蚀着教师的育人精力。疏解倦怠需要超越工具层面的小修小补,精心厚植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导向、以育人发展为中心的宽松教育生态。

    教师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创新考评机制需要为教师预留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试错空间,允许尝试中的不完美,缓解教师因惧怕失败产生的认知焦虑,使教师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启迪、共同精进。当宽松的工作氛围、探索的安全感与同侪的支持环绕左右,教师能够从容地乐享技术功用、深耕育人之艺。当以人为本的成长生态得以厚植、数智赋能扎根于教师专业发展土壤,才能让教师卸下数字负担,回归教学本真与创造活力。

    (作者分别系《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编者、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