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领读者说
保持探索的热忱和前行的勇气
张丽莉

    正谋划暑期规划时,一份来自《中国教师报》的暑期共读邀请映入眼帘。怀着对学习的热情及对另一种教育生活的向往,我毅然报名申请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一书的领读人。得知被选中,我既意外又感动。选择一位“草根”教师作为领读人,让我深刻体认到“零距离贴近教师”不仅是一句口号,更体现在对每一位普通教师的看见与托举。

    组建共读群和学习共同体。共读通知发出后,仅半天时间2个200人的群就爆满,群外还有成百上千的书友在申请和等候,我手动添加600多位书友的微信,逐一完成认证后将他们拉入共读群,及时发布群规则和共读计划,并邀请有经验、有热情的志愿者促学促研和监督管理。

    同时,构建了共读共同体。共同体由编辑、专家、领读人、志愿者和读者构成,以“主题领读+伴读互动+实践共创”为核心,以基础问题互助问答、难点问题核心成员引领深度思考、最具挑战性争议性问题作者亲自解剖的“三维应答机制”作为支撑和保障,打破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认知壁垒,让共读活动不只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通过共读、研讨、实践推动教师从“技术焦虑”走向“AI赋能教学与科研”的自信探索。

    三段式进阶赋能学习路径。如何超越个体阅读,精心设计与引导群内研讨是关键。考虑到群里人多,学习需求和基础不一,共读伊始做了调研问卷。依据调研情况,教师亟待提高智能素养和智能工具应用水平,对共读抱有很大的热情和期待,但对AI的认知和应用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我以“分层激活+知识共创”为学习策略,研讨话题内容既让教师有话可说又不会感到有太大压力,每天打卡任务也是分层设定,比如“您为什么选读这本书”“您了解和使用过什么AI工具”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共读内容遵循“理论研读—典型实践案例分析—新生成的案例交流研讨”三段式进阶策略,直击教师学不懂理论、不会用工具、不敢创案例的痛点。为了激励更多教师参与,我们让群内工具应用熟练的教师参与每周的研讨交流,在群里进行话题分享和案例展示,让学习走向深入。

    深度联结催生群体智慧。如何让共读者既有收获又能激发分享欲?分享的案例如何既保持专业深度又能降低参与门槛……我们采取征集AI工具应用小锦囊和应用案例两种形式,要求每个案例必须包含“认知改造点”的解剖。在自主阅读和群研讨论中,教师不仅分享了理论部分的收获和感悟,也贡献了AI应用的技术、资源、平台和经验。

    AI微讲堂让微光穿透技术壁垒。书里的技术和案例要真正用到实践中难免遇到“拦路虎”。如AI如何生成海报、怎样用AI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构建学科智能体?为此,我及时为教师加入AI工具应用开展带练活动,即针对学习重点、难点进行讲座和实操带练,每期带练一个AI工具。同时,设立“AI+教育微讲堂”,如针对智能体搭建这一难题,邀请平台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最前沿的智能体工具和应用案例,让教师学明白和会应用。案例分享也是分享者的“高光时刻”,让优秀的实践被看见、被学习、被复制。

    这份珍贵的共读体验让这个暑期充盈着蓬勃的生机与成长的活力。AI浪潮奔涌而来,并肩同行的共读更显珍贵,愿我们始终保持探索的热忱与前行的勇气,照亮更广阔的教育天地。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