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变革便悄然发生。在河南省灵宝市的校园里,VR眼镜带领学生“穿越”实验现场,“五育”评价系统为每位学生精准画像……这些并非科幻场景,作为“河南省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灵宝市立足“课程+场景+评价+环境”四位一体构建数字化教育生态,以人工智能撬动教育全方位变革。 顶层设计引领,构建智慧教育新基座。教育数字化非一时之功,需要系统性谋划。近年来,灵宝市以“一张网、一朵云、三个课堂”为骨架,建成覆盖全域的智慧教育云平台。“一张网”是升级改造的教育城域网,实现城乡学校千兆高速互联;“一朵云”承载着线上821节精品课、1110个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三个课堂”即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让城乡学生同享名师资源,真正打破资源壁垒。 智慧教育云平台重塑了管理效能,平安校园可视化巡查、“明厨亮灶”远程监管、招生报名“零跑腿”……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技术正切实为教育减负增效,为师生创造安心、便捷的教学环境。 场景化创新,重塑教与学新样态。技术唯有融入教学核心场景,方能焕发变革力量。灵宝市聚焦课堂主阵地,推动人工智能从“工具辅助”走向“深度重塑”,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在人工智能实验校开设编程、VR虚拟实验室等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在灵宝市第二实验初级中学的5G+VR实验室,学生张文卓借助虚拟现实“操作”高危化学实验;在灵宝市实验小学科创剧场,智能机器人与孩童共演《智舞未来》。 更具突破性的是评价改革。灵宝市第四小学搭建“五育”平台,通过40个数据采集点形成“活动育能—过程留痕—评价增值”闭环,动态追踪学生德智体美劳成长轨迹。 激活主体成长,培育面向未来的师生。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在于激发“人”的潜能。灵宝市以数字之力助推教师专业精进与学生全面发展。 灵宝市实验小学教师借助“融慧AI智教联盟”,每周研讨AI在精准备课、批改作业、学情分析中的应用。“AI批改作业快速定位语病、分析结构,让我腾出精力聚焦如何引导学生真诚表达。”教师杨晓瑾体会深刻。 这种蝶变在全市蔓延:灵宝市第一小学数字作业系统实现AI精准教学;灵宝市第三初级中学“数智作业”为每人定制错题集;灵宝市第二实验初级中学依托大数据,让理化作业评价更科学高效。 技术需要服务育人本质。灵宝市一方面通过“教联体”强化家校社协同,传递教育温度;另一方面严格规范技术使用边界,明确AI是“增强工具”而非“替代主体”,确保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和谐统一。 下一步,灵宝市将聚焦三个方向纵深推进:一是拓展普惠深度,推动AI在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场景落地,确保技术红利覆盖每个群体;二是强化人才引擎,深化“以赛促教、以研促改”,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三是创新协同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激发多元主体共创活力。 (作者系河南省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市教体局原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