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共读前,我已有三年AI融合课经验,原以为能轻松应对,进群后发现自己的积累根本不够。群里每天涌来的新知识像潮水,虽有压力但大家结伴同行,迷茫时便有了往前冲的底气。 共读群分享的智慧不断启发我。有教师为避免低段学生分心,删除动画中的五色浮光,让我想起带领学生设计留守儿童陪伴机器人时,一个女孩在按钮上绘制“外婆银镯子纹路”。AI能生成标准设计,却难复制人的情感共鸣。这种触动成了我开展人机协同的指南针。 共读过程中我参与了两次分享,借机梳理成果,从反馈中寻找新启发:探讨学生档案袋评价时,我意识到这是“技术、思维、人文、造型”的四维体现;讨论“AI+传统文化”时,我明确了项目式学习中“技术服务主题”的路径;共读群里“抛困惑、集体探解法”的“问题漂流瓶”互动,启发我设置“学生共创墙”“技术小助手角”等,让互助精神从线上延伸到线下。 整个暑假泡在共读群里,没虚度,日子过得扎实,这种感觉真好。 (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 臧澄)
|